![]() 巴布爾在南伊斯蘭學校用餐 (1506年) 畫布上的文化饗宴 美術與美食,表面上只一字之差,兩者之間看似無甚交集,但以食材作靜物入畫,在西洋畫史上不時可見。例如十七世紀荷蘭靜物畫家揚 · 戴維茨 · 德 · 希姆(Jan Davidsz. de Heem)的《有香檳杯和煙斗的早餐》,色彩鮮明亮麗,像真度甚高。上世紀初,盧米埃兄弟為了試驗其發明的彩色攝影技術,拍了一幅《龍蝦靜物》作市場推廣。相片的取材、構圖和色彩配搭,便參照了德 · 希姆的畫作。 將一種飲食文化有系統地以畫筆記錄,在藝術史上則相對少見。去年底在美國底特律美術館有一場名為《用餐之藝術》的展覽,透過場內超過二百五十件展品,讓參觀者有緣認識一段跨世紀的伊斯蘭飲食文化史。根據導賞員嘉芙蓮 · 卡斯道夫所述,這段歷史的源頭,可追溯至公元九世紀的巴格達。從當時的食譜,延伸至後來跟烹飪有關的藝術品和餐具,可見在伊斯蘭世界,宗教、藝術和飲食文化幾乎密不可分。 這次展覽的展品不乏畫作,而畫作內容大多數以描繪宴會的場景為主,例如這幅畫於一五○六年的《巴布爾在南伊斯蘭學校用餐》。巴布爾是十六世紀莫卧兒帝國的開國君主,母親是成吉思汗的後裔,父親是帖木兒帝國的君主。 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 巴布爾曾以寡敵眾,打敗印度十萬大軍。在攻取德里之後,巴布爾在大清真寺的禮拜儀式上,自封“印度斯坦皇帝”;其後遷都阿格拉,建立莫卧兒帝國,結束了德里蘇丹國在印度長達三百二十年的統治。巴布爾晚年寫了一部自傳,後來被其孫翻譯成波斯文。巴布爾自傳除了成為突厥文學的經典名作,也在波斯文學中享有崇高地位。基於伊斯蘭的政治勢力一度覆蓋歐亞大陸,繼而促進頻繁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從這些畫作的風格,不難察覺來自中國、印度和歐洲的文化元素。 除了藝術珍藏,展覽亦包括各類有趣的展品,不少跟現代生活更是息息相關。例如一件來自十五世紀末、名為《快樂之書》的藏品,便有如一本伊斯蘭文化生活指南,內容包括各類食物、香料和飲品的詳盡資料、保健療法,還有許多生活必需品簡介等。其中關於香水的記載,更反映了當時伊斯蘭社會精英階層的用膳習慣,以及他們如何使用花香,又如何講究香水的配搭,去營造並切合宴會的氣氛 。提到伊斯蘭飲食文化,當然少不了為現代都市人提神醒腦的咖啡。卡斯道夫詳述了咖啡的歷史,尤其咖啡館在鄂圖曼帝國時期的伊斯坦布爾,如何在短短幾十年間蓬勃發展。透過館內一些來自鄂圖曼帝國的精緻陶器,還有在場售賣的土耳其咖啡,更令人確信烘焙過的咖啡豆香,才是真正打破文化隔閡的普世氣味。 王少保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