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鏈 香港電影業不斷叫救命,開戲數量寥寥無幾,加上戲院接連結業,說是冰河期也不為過,更可能是徘徊生死邊緣。 香港電影最終不會死,但戲院若先死,也能唇亡齒寒。無論電影死還是戲院死,原因離不開經濟環境。疫後全球經濟復原速度緩慢,加上關稅戰等因素,前景並不樂觀。 經濟預測的其中重要因素,就是對前景的信心指數;人人對前景悲觀,經濟期望數值自然低。當大家看不到經濟發展的利好因素,自然節衣縮食,慳得就慳,企業更要精打細算,不會貿貿然投資,錯判形勢容易損手爛腳。 現時片商不獨投資電影,更大比例投入房地產等生意。香港兩大片商皆有房地產業務,惟此業務業績不似預期,為免進一步下滑,審慎投資開戲是理所當然,導致開戲少,電影業萎縮。 電影是文化商品,所有環節必須靠錢,有錢就有戲,這是整個製作鏈的源頭,缺錢一切免問。往後的電影人才、電影市場,已經是中、下游問題。電影業萎縮,影人為求搵食多會另謀發展,漸漸導致從業員稀少、製作水平下降,最終反過來拖累電影業,猶如惡性循環。 港片的黃金時代,演員具有海外叫座力,融資容易,未開拍已封蝕本門;然而今非昔比,能賺錢的影片極度有限,甚少寄望海外市場,港片更難起死回生。一切皆是錢,經濟回暖,即使未救到港片,或許先救戲院、片商,有錢再作投資,讓香港電影產業重生,慢慢煲熱。 有人投資,有錢拍戲,但未必有錢賺,要維持整個產業鏈,必須顧及市場,拍攝人人愛看的娛樂片,製造更多大明星,吸引觀眾走入戲院。上世紀八十年代港片興盛正是依循此模式,現時太多嚴肅議題的港片,嚇怕不少觀眾。 高 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