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修史 日前與觀音堂住持釋戒晟攀談,詢及觀音堂修史之事,因多年前已有傳聞,只不知如今進展如何。大和尚答曰:確有此事,不過尚需時日;觀音堂地位重要,應該修史。 正名為“普濟禪院”的觀音堂,規模宏大、歷史悠久,與媽閣廟和蓮峰廟並稱澳門三大古廟。其建築風格體現明清南方廟宇的特色,古樸宏偉。廟宇分為三進,橫跨幾座建築,整體佈局錯落有致。能工巧匠在此大展才藝,就連屋頂上的石灣陶塑瓦脊,戲劇故事、民間傳說、神話人物,也都精彩紛呈。 觀音堂初為反清復明志士聚居處。禪院開山初期的法師大汕,有自畫長髮披肩像,暗寓不降之志;跡刪、屈大均、陳獨漉等志士,先後在這裡結社反清;淡歸大和尚眷懷故國,以著作寄託孤憤,死後遭毀墳滅骨之劫。 觀音堂與中國近代美術史也有關聯。抗日戰爭時期,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和關山月等避難澳門,曾在觀音堂東側的廂房居住,作畫、授徒,抒發愛國抗日之情懷。徐悲鴻旅居澳門時,曾到觀音堂會見高劍父。 觀音堂還見證了重要的歷史事件。觀音堂東側的石桌石凳,乃一八四四年美國脅迫中國簽署《望廈條約》之處。一九四四年中美《望廈條約》百周年時,石桌之後建立碑亭,立碑記簽約事,碑文竟稱中美訂約“辭氣較平,其性然也”,把美國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劣行,講得如此好聽!此處澄清歷史事實,可以建成一愛國教育基地。 修史需拋棄名利、默默耕耘的有志之士,孜孜矻矻務求資料周詳;既有確實考證,又有生動活潑敘述,可讀性強,此誠傳世德業也。期待觀音堂史大著早日大功告成,在澳門乃至嶺南,觀音堂的文化歷史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石 城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