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鬆開手中的提線



(網絡圖片)

    鬆開手中的提線



    在商場玩具區看過這樣的場景:母親舉着玩具車對哭鬧的幼兒說“再哭就不買了!”,瞬間的安靜換來“好乖”的誇讚。這幕微型權力遊戲,正是現代親子關係的縮影——以鼓勵為籌碼,將孩子馴化成情緒勞動者。



    當“你真棒”成為父母的口頭禪,讚美的貨幣價值便會通貨膨脹。神經科學研究顯示,頻繁獲得外部肯定的兒童,前額葉皮層對自我評價的調節功能會逐漸弱化。就像被植入晶片的實驗鼠,他們開始依賴按壓讚美按鈕來獲得生存動力,失去品嘗失敗苦澀的能力。某位鋼琴神童在音樂廳崩潰的案例令人深思:當掌聲成為呼吸的氧氣,舞台燈光熄滅時的生命該如何自處?

    日本教育學者岸見一郎提出的“分離課題”概念值得借鑒。在京都某所森林幼兒園,教師們刻意營造“不評價”環境:孩子堆砌的積木城堡不會獲得“好厲害”的驚嘆,沾滿泥巴的小手也不會引來“好髒”的責備。這種克制的背後,是對生命本真狀態的深刻敬畏——露珠不會因為無人讚美就停止折射晨光,幼芽也不必等待掌聲才敢破土而出。

    真正的教養應如陶藝家的轉盤,父母只需提供穩定旋轉的力量。當十二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桑伯格在聯合國怒斥各國元首時,人們驚嘆的不是她父母的教養技巧,而是那份未被修剪的鋒芒。這讓我想起加拿大育兒專家戈登·諾伊費爾德的比喻:父母要做孩子的情感錨點,而非需要被取悅的觀眾。當我們停止把子女當作自我價值的溫度計,親子關係才能從債權債務的困局中解套。

    松樹的幼苗不需要園丁的掌聲來確認生長方向,正如星辰無需人類的仰望證明其光芒。養育的本質,或許就是學會在適當的時機鬆開手中的提線,讓每個生命在屬於自己的重力場中,找到最舒展的姿態。當父母能坦然接納自身的不完美,孩子自然會明白:存在本身即是值得慶祝的奇蹟。



    羊豬老師



93

鮮花
75

握手
9

雷人
24

路過
5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