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標準支撐粵港澳交通新基建 粵港澳推灣區標準促融合發展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攜手粵港澳三地,大力發展“灣區標準”,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隨着“澳車北上”、“橫琴單牌車”等政策落地實施,粵港澳三地推動橋島隧智能運維數據等“灣區標準”的研製,帶動粵港澳三地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快速融合。 跨境賦能交通民生 由廣東省市場監管局、香港工業貿易署、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牽頭研製的“灣區標準”以清單形式公佈,有兩種形成方式:一是制訂形成,在大灣區沒有現行可用標準的,由粵港澳三地相關方共同制訂,經確認後,納入“灣區標準”清單。二是採信形成,對已有且適宜在大灣區實施的標準,經確認後納入“灣區標準”清單。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陳新烈指出,粵港澳從四方面發揮“灣區標準”的“軟聯通”作用,有效推動三地在基礎設施、民生、人文等領域互聯互通。 一是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世紀工程”,在推動三地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對外開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牽頭粵港澳三地共同推進《橋島隧智能運維數據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廿七項系列“灣區標準”制訂,在港珠澳大橋的信息模型創建、智能運維業務開展、數據共享流通等進行示範應用,有效提升大橋運行管理效率和災害防禦水平,平均病害發現時間縮短百分之六十以上,有力支撐粵港澳交通新基建的建設和運維。 隨着灣區內交通設施日益完善,“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成為灣區通行新風尚,《基於信息化協同平台的跨域機動車服務要求》和《基於信息化協同平台的跨域機動車服務流程》兩項“灣區標準”,為公安、海關等部門智能監管數據的聯動與共享提供系統支撐,可以幫助快速準確獲取車輛信息,助力卡口驗放時長縮短至六十秒以內。 二是促進民生領域深度融合。粵港澳三地合力推動養老和托育領域“灣區標準”研製,助力大灣區加快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其中,隨着“跨境養老”、“旅居養老”等服務模式在內地逐漸興起,粵港澳三地共同研製《養老機構認知症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等六項“灣區標準”,將三地先進經驗總結提升,促進優勢互補。粵港澳三地還共同研製《嬰幼兒托育服務規範》、《早期發展指導(教育)機構管理規範》兩項“灣區標準”。相關標準實施以來,共開展十七場專業培訓,指導粵港澳三地逾九十家托育機構、托兒所、幼兒學校開展管理流程優化和服務質量升級,累計培訓托育和早期發展指導從業人員二千五百五十人次,服務粵港澳三地家庭五千多個,服務滿意度實現整體提升。 灣區標準助十五運 三是豐富“人文灣區”文化底蘊。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研製“灣區標準”,使大灣區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通過“標準”被記錄、傳播,灣區人文精神內涵也在融合發展中不斷豐富。以粵菜為例,粵港澳三地共同研製《粵菜菜品標準編製指南》,指導推動五十八項標準納入“灣區標準”清單,得到三地餐飲界積極響應,佛山建成十五家粵菜示範店,潮汕四市及香港打造二十家潮菜示範店。多地還以“灣區標準”為教材對海內外技能人才開展烹飪培訓,有效推動經典粵菜烹飪技藝在更大範圍的華人文化圈中傳播推廣。 四是為“灣區盛事”保駕護航。二○二三年首批發佈的“灣區標準”《移動電競賽事用機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成功走出灣區,走向亞洲,被第十九屆亞運會寫入賽場技術性指導文件,並用於官方賽事用機測評認證,確保亞運會二百一十七場電競賽事中逾二百台賽事用機“零故障”。今年十一月,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將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行,借鑒“灣區標準”在第十九屆亞運會上的成功實踐經驗,龍舟競賽方面已經發佈“灣區標準”,志願者服務和醒獅表演方面的“灣區標準”正在研製,相信這些標準將在本次全運會上發揮積極作用。 本報記者 張 馳 報道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