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發佈跨境信用團體標準 灣區標準促三地企業信用互認 粵港澳大灣區經貿活動頻繁、人員往來密切,商業貿易、金融信貸和公共服務等對跨境信用風險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灣區標準”正破解粵港澳三地對跨境信用互認難題。全球數源作為一套多邊協議規則體系,是粵港澳共建共享的價值傳遞載體,共建驅動跨境營商環境數字化轉型。 助商貿洽談提效 在跨境信用數據互認方面,廣州市南沙區發展和改革局牽頭聯合十五家機構瞄準跨境領域基礎信用需求,構建粵港澳三地共認的違規信息認定指標體系,形成《粵港澳企業違規信息認定規範》的“灣區標準”,科學判斷粵港澳三地企業誠信合規情況,以統一標識作為跨境信用互認載體,實現在企業信用數據不跨境流動前提下,以信用標識代替企業信用報告實現跨境流轉,有效突破三地不同信用服務應用局限,滿足跨境貿易、信用融資和公共服務等防範跨境信用風險需求。 標準實施以來,粵港澳三地累計有五十九家機構依據該標準參與信用評定,其中五十七家成功獲得信用標識和證書。信用標識互認實施後,信譽判斷依據更直觀可靠,商貿合作洽談周期平均縮短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合作達成效率顯著提升。 為實現粵港澳三地信用評級有效兼容,由江門市發展改革局(市大灣區辦)提出,廣東省信用協會聯合二十五家粵港澳機構制訂《企業信用評級業務規範》“灣區標準”,解決粵港澳三地企業信用報告不統一、信用產品和服務流通不暢等難點,為港澳銀行機構向內地市場推出細分領域的跨境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可靠的信用依據。 促企業跨境信貸 標準實施以來,科恆實業等三家企業先後通過跨境信用評級互認獲得大豐等澳門銀行機構三億八千萬元的綜合授信,實現企業信用評級互認先例。目前,正在積極推動該標準在電子商務、老字號傳承、協會會員信用評價等領域應用,有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信用要素有序流動,深化“信用+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為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提供信用支撐。 全球數源中心於去年正式納入全國首批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先行先試城市試點項目,圍繞促進數據要素有序流通利用,重點開展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創新實踐。《全球數源體系共建方通則》、《全球數源體系服務通則》等六項系列“灣區標準”,從全球數源共建方、服務分類與要求、中心建設、信息系統公共技術組件、標識管理和協同應用搭建等方面進行規範,致力於跨越粵港澳三地體制差異,實現數據要素在大灣區高效有序流通、共治共用。截至今年四月,全球累計約一萬六千家企業(包含五百四十家代表性港澳企業)參與數源共建,涉及的商品品牌逾九千個,發佈數據六億多條,賦碼約一億一千二百萬個,有效推動市場主體在合規流通使用中激活數據價值。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