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的機會 如同上月〈全球南方的挑戰〉一文中所言,本文中的“全球南方”,與一般政治與社會經濟領域的定義不同,主要針對長期被北半球忽略與誤解的南半球,加以討論。從地理上,北半球擁有百分之三十九的陸地和百分之六十一的海洋,至於南半球僅有百分之十九的陸地和百分之八十一的遼闊海洋。雖然全球近八成人口處於南半球,但許多地區仍處在貧窮邊緣。儘管如此,筆者仍看到全球南方正在走一條與北半球很不一樣的道路,可以提供人類未來發展機會的參考。 首先,氣候變遷在南半球影響雖然嚴峻,但也相對激起對於環境保護與環境工程等的重視與研發。如新西蘭在遭受氣候變遷威脅之際,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科學研究與教育推廣工作。在奧克蘭海港中設置野生淡菜或青口養殖地下過濾池,是近年來開發出的最新生物工法,針對港口水資源淨化而來。透過貝殼類,有效淨化海港的水污染,可看出新西蘭在解決海洋污染方面先進的研究與大膽的嘗試。這種屬於南半球國家特有的思維,無需與北半球競爭或抗衡,優先以保護環境與追求生態永續發展,走自己的路。 其次,在南半球歷經幾個世紀的殖民滄桑史之後,同時這些地方也因西方傳教士的足跡,興建天主與基督教堂等建築,意外地打造各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不少教堂等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當地維護古蹟與信仰聖地的最佳見證。 第三,南半球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眾不同。以南太平洋的島民為例,全部人口僅兩百萬,總面積只佔地表的百分之十五。散處各地的小島及稀少人口,少有如北半球的過度開發與污染,此地海洋清澈、色彩繽紛。這些島嶼雖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貨物要靠飛機、船隻運送,生活物價雖不低,卻有着與世無爭、樂天知命的性格與生活樣態。如復活節島有些居民至今還過着無自來水、無電力、無網絡的原始生活。在新冠疫情期間,全島對外封鎖數年,居民竟然能靠着自給自足而存活下來,令人讚嘆! 第四,有些地方如看起來很貧窮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居民過着不太用現金或金錢交易的生活。他們依靠族人間的相互扶持,交換食物過活。相對於現代城市中,人與人的疏離,這裡卻充滿人情味。有些學校設備看似簡陋,學生們卻因沒有手機與社交媒體的干擾,專心在紙本上學習。 第五,南半球海域遼闊,許多無國界的區域無人管理而任意遭到開採。幸好,二○二三年三月許多國家簽署通過《國際深海公約》,承諾共同保護無國界的海洋區域。規定在二○三○年前保護全球百分之三十的海洋,禁止工業捕撈、採礦、傾倒廢料等人為干擾,為海洋生態爭取休養生息機會,對全人類也是一大福音! 第六,南半球雖未真正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但對下一代的戰爭防範教育,不遺餘力。其中,新西蘭威靈頓的蒂帕帕公共博物館的戰爭雕像展覽,由電影《魔戒》導演彼德 · 積遜團隊所策展,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加里波利戰爭的慘絕人寰。彼德 · 積遜將這些參戰士兵所經歷的生死大關,透過二點四倍放大雕像,詳細地描繪出傷亡等畫面,讓人深刻感受到戰爭的必須避免! 最後南半球有世上最小的皮特凱恩群島;有不因觀光利益而犧牲環境保護,嚴格禁止遊客攜帶保特瓶等塑膠類產品上岸的復活節島。這裡更擁有全球最多稀有動物,與海底珊瑚島礁,亟需人類共同保護。 因此,全球南方在各種挑戰中,仍充滿了生生不息的機會!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郵輪環球周郵記》一書) 周祝瑛(大學教授)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