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殷言快語)說衣着

說衣着



    上一篇文章說到立冬日我在街上看到有人穿着汗衫背心,少見。這些天我特別留意澳門和拱北人們的衣飾,竟然再也沒有看到穿着汗衫背心的行人,都是穿短袖的。也許是澳珠居民出街不隨便露肩膀……我是特例,穿着長袖衫,在街上行走時把袖口捲起,進入公交車或冷氣開足的餐廳,就把袖口放下。

    有幾次周日我到澳門街上走走,在三盞燈或議事亭前地,都會看到不少婦女穿着長裙,頭上還包着一大塊布片,即使是盛夏炎熱依舊如此裝扮。她們是從東南亞地區來澳門做家傭的勞工,此種打扮是她們的民族特色。最近我在電視新聞中多次看到王毅外長會見中東地區的領導人,外國人穿着他們的民族服飾,而王毅部長穿着筆挺簡潔的西裝,相比之下顯得更精神。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衣着花樣繁多,而且隨時代的發展,衣着也千變萬化。

    我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在上海的,小時候穿着中式衣褲,冬天是一件長棉袍……祖父穿長袍馬褂,冬天套一件羊皮毛的大襖。最初的時候,叔叔伯伯們也是長袍馬褂,四十年代後已經都是西裝革履了。在那個年代,媽媽和多位姑姑都是身穿旗袍,雖然常有某些花式的變換,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長短旗袍。

    我上小學時,同學們也都是長袍、短褂和一條長褲。四十年代開始冬天穿着絲棉襖,既暖又輕,這是衣裝的更新。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服裝發生了大變化。大家都換上了四個口袋的上裝。這種服裝以前稱之為中山裝,後來大家稱其為人民裝。一般人穿的都是普通卡其布縫製的,高端人群是挺括的毛料人民裝。顏色全是不同深淺的藍灰色,但是滿街一片藍灰色中也夾雜着美色。

    一九六六年進入“文革”年代,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反對奇裝異服。一九六八年工宣隊接管大學,把我趕出高校,到一所中學教書。那時候中學生人群最流行的是穿軍裝戴軍帽。當時物資緊張,哪有這麼多軍裝軍帽?因此街道上曾多次發生過搶奪軍帽事件。

    如今教育普及,社會文化提高,人們的衣裝更講究文明。“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說明衣着之重要,穿着合適可提升個人的文明素質和精神狀態。



    殷立民



95

鮮花
62

握手
100

雷人
96

路過
64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