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海關供澳水產品“三聯三同”保供應 實施口岸屬地一體化及三地一鎖 粵海關“三聯三同”保澳水產供應 【本報記者廣州廿四日電】省發改委近日公佈,海關總署廣東分署主動對接港澳海關等部門,強化大灣區機制對接和規則銜接入選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粵海關實施“口岸屬地一體化”“三聯三同”“三地一鎖”等監管模式改革,保障港澳所需。 廣東海關第一是推進口岸屬地一體化,協同區域通關便利。在大灣區實施“口岸屬地一體化”監管試點,按照“風險可控、順勢監管、便利企業”原則,通過口岸與屬地海關數據共享、信息互通、執法聯動,實現“口岸直通、屬地監管”。 一是有效降低企業物流和時間成本。企業反映通關時間壓縮八成,檢查費用降低七成。二是促進製造業供應鏈順暢穩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暢通,保障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能快速投入生產。三是智慧監管防範風險嚴密。根據企業資信高低、商品風險大小、通關模式特點,確保精準佈控、嚴密監管。 第二關企澳“三聯三同”保障澳門所需。廣東海關會同企業和澳門特區部門,實施供澳水產品“三聯三同”模式改革,以“批次管理”改革為指引,結合水產品養殖、生產、出口等特點,確定“同企、同線、同料”生產周期為監管單元,加強口岸屬地聯動、海關企業聯通、內地澳門聯合,嚴密監管。 不重複評定簡便 一是理念創新提效能。通過整合多個“出口申報前監管申請批次”實施監管,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出口批次越多、抽批頻次越高”的問題,海關查檢作業時效提升接近五成八。 二是全鏈條監管防風險。將抽批檢驗從產品終端前移至養殖、生產加工過程等,推動問題早發現、早處置,通關時長縮短近五成。 三是協同聯動優服務。運用企業核查、日常監管、風險監測等對“監管批”實施合格評定,“監管批”對應“出口申報前監管申請批次”不重複評定,縮減申請出口電子底賬批次約九成。 與澳項目評優秀 廣東海關的“三聯三同”模式創新得到澳門市政署及業界的高度評價,同時入選海關總署二〇二三年度的一百個優秀典型案例、廣東省內海關二〇二三年度十大優秀改革項目。 第三是粵港澳“三地一鎖”,共同鋪就跨境物流高速路。粵港澳海關強化與港澳機制對接規則銜接,將總署在廣東實施的“跨境快速通關”改革等推行“三地一鎖”標誌性物流監管改革。 粵港澳海關應用同一把安全智能鎖及衛星定位裝置,以“一鎖到底、分段監管”為目標,對經陸路轉運同一車輛開展智能監管。改革取消人工審核、施解鎖環節,利用卡口系統實現車輛與貨物智能核放,進出場所卡口時自動判斷運抵、驗核放行,為跨境貨運提供二十四小時通關,實現“一鎖”通三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