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隼(郭志軍攝) ![]() 黑卷尾亞種D. m. albirictus(郭志軍攝) ![]() 畫眉(梁華攝) ![]() 藍磯鶇華北亞種M. s. philippensis -雄(梁華攝) ![]() 藍磯鶇華南亞種M. s.pandoo -雌(梁華攝) 《澳門野生鳥類圖鑑》前言(下) 三、澳門鳥類分類體系的依據 在二十世紀,隨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全基因組測序等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鳥類的遺傳學和進化研究,使得鳥類物種的識別和分類變得更加客觀和精確。《澳門野生鳥類圖鑑》的編撰正是基於這一技術進步,對澳門的鳥類分類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更新。這本圖鑑對本地鳥類的分類系統,包括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和亞種(subspecies),以及學名、普通中文名和普通英文名進行了調整,主要參考了《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8.0版》(二○二○年)、《世界鳥類名錄IOC World Bird List10.2版》(二○二○年)和鄭光美編著的《中國鳥類分類與分佈名錄,第四版》(二○二三年),並定期跟進最新資料,如《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10.0版及11.0版》(二○二二年及二○二三年)和《世界鳥類名錄IOC World Bird List11.2版、12.2版及13.1版》(二○二一年二○二二年及二○二三年)(www.worldbirdnames.org)。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遵循國際鳥類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IOU)出版的《世界鳥類名錄IOC World Bird List》及其他國際通用的鳥類名錄,是鳥類學最新的分類體系。 《澳門野生鳥類圖鑑》的分類體系主要基於《中國鳥類分類與分佈名錄,第四版》和《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8.0版》。然而,這兩者在鳥類分類上仍存在爭議,因此需要根據這兩本資料整理出二○二三年澳門的鳥類分類體系,分別為三百八十二種隸屬於十八目、六十四科、一百九十一屬,以及三百八十二種,隸屬於十八目、六十四科、一百八十九屬。這是對《澳門鳥類資源調查報告》中鳥類分類系統的全面調整。旨在促使編撰《澳門野生鳥類圖鑑》以對最新的澳門鳥類分類系統進行一次總整理。隨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深入發展,和結合經典鳥類學的綜合性分類,使得一些親緣關係密切的鳥類較過去更清晰和客觀地被區分,特別是一些過去被視為亞種的鳥類,現在已被提升為獨立的物種。同時,這也促使我們重新檢視澳門鳥類分類系統中各個分類階元的目、科和屬。 四、搜集鳥類資料 在野外觀察鳥類時,我們使用十倍的Leica雙筒望遠鏡或二十至六十倍的Leica單筒望遠鏡,並隨即記錄鳥類的形態、特徵、羽色、鳴聲,以及出現的地點、時間和棲息環境。拍攝圖片成為辨識鳥種的重要輔助方法。過去,由於缺乏先進的拍攝設備,最初我們使用二千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將其鏡頭連接到二十至六十倍的Leica單筒望遠鏡進行拍攝。這種配置只能拍攝遠距離且活動性較低的鳥類,而對於那些在樹枝間靈活穿梭或跳躍的小型鳥類,則難以清晰準確地捕捉其形態和特徵,影響了辨識效果。隨着科技的進步,現代拍攝設備的便攜性和靈活性使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拍攝鳥類,並能夠快速連續地捕捉到牠們的特徵,彌補了過去拍攝的不足。這些圖片為鳥種辨識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本圖鑑的資料、數據和圖片,涵蓋了一九八九年至二○二四年間在澳門的山林、郊野、公園、水庫、淡水濕地、鹹淡水泥灘濕地、沙灘濕地、岩岸濕地、蘆葦灘塗濕地、紅樹林灘塗濕地以及澳門國際機場禁區內的草坪、沿海岩岸和沿岸泥灘等多樣性生態環境中對鳥類的觀察、調查、記錄和拍攝工作。圖鑑通過豐富的圖片和詳細的描述,展示了這些鳥類的特徵。在觀察和拍攝不常見鳥種時,我們不僅依賴筆錄的描述,還參考了《中國動物誌——鳥網》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劉小如等編著的《台灣鳥類誌第二版》、約翰 · 馬敬能編著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劉陽和陳水華主編的《中國鳥類觀察手冊》以及香港觀鳥會有限公司的《香港鳥類圖鑑》等資料,查找相關鳥種的訊息。並搜尋網絡,追蹤所有新記錄鳥種的線索。此外,我們還通過國際鳥類機構和鳥類協會的網站,瀏覽鳥種的分類和辨識訊息,如《e-Bird》、《世界鳥類數據庫》、《中國觀鳥年報》、《世界鳥類名錄IOC World Bird List》及《香港觀鳥會》,並請教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及日本的鳥類專家,以協助分類和辨識。至於圖鑑中的照片,均在澳門野外觀察鳥類時拍攝的作品。如果某些鳥類沒有圖片,我們會根據鳥類專家審核的筆錄描述,了解其出現的生境和季節,詳細記錄在澳門出現的鳥種,儘管圖片可能爲空白。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專業鳥類攝影師、調查者以及業餘愛好者的支持和幫助。他們不僅提供了寶貴的圖片和數據,更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為本圖鑑提供了準確和可靠的訊息。特別感謝那些在野外默默付出的觀鳥者,他們的努力和奉獻,讓這本書的出版成為事實。同時,在本書中引用國內外及本地的寶貴參考文獻,在此一併向各位作者致以感謝。另一方面,本圖鑑對鳥類的觀察、調查及研究始於一九八九年,終結於二○二四年。在多年的追蹤、觀察、調查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了許多挑戰。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鳥類相關問題,我們走訪了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廣西、湛江、珠海、深圳福田、橫琴島、香港米埔、台灣的七股,日本及韓國的光華島沿海島嶼等,並與當地的保育人士和鳥類專家交流與合作,以協助鑑證鳥種。我們非常榮幸得到了以下各位專家的支持與幫助: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趙爾宓院士、廣東省瀕危動物研究所袁喜才研究員、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的楊路年博士、香港生態系統顧問有限公司野生生物學專家戴名揚博士,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副教授劉陽博士、香港觀鳥會余日東博士、馬嘉慧小姐、文繼賢博士、梁嘉善小姐,日本野鳥會的陳承彥先生、韓國環境部錦江流域環境廳李道漢博士、濕地國際李作爲先生對本項研究工作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張正旺教授對本文給予的指導。 本圖鑑是第一套由澳門人自行編撰的《澳門野生鳥類圖鑑》。儘管我們在知識上仍有不足,但我們不辭勞苦,力求資料的真實性及完整性。然而,由於時間緊迫和經驗不足,書中難免有不盡善之處,誠懇地請專家及廣大讀者能夠給予批評和指正,以利將來對本圖鑑的修正。 最後,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樑、傳遞生態保育的理念。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澳門的自然生態,探索那些飛翔在天空中的美麗與神奇的精靈,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奇跡,同時也喚起人們對大自然保護的意識和實際行動。 文、圖:梁 華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