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民房屋見學遊 田中泓 上個月,有澳門歷史研究者出版了新書,梳理澳門平民房屋的發展歷史。最近,該書其中一位作者與社區活動的社團合作,組織了兩次台山的平民房屋見學遊。 在區內實地考察之前,組織者安排了簡短的講座,從“台山”街區名字的由來、巴波沙坊的建立到新城市花園、濠江花園,將近百年的社區發展濃縮在不到一小時的簡報中。為何筷子基以北近關閘一帶被稱為“台山”?據講者解說,原來是因為一九二四年在該區開設的“台山炮竹廠”,其原本位置就在今日的工廠街一帶。 至於為何澳葡政府設立平民房屋,最初是安置受火災而無家可歸的災民,一九二八年十月八日台山木屋區的大火,使澳葡政府在同年落實興建巴波沙坊的計劃,並於一九三一年建成了十六排共四百八十個單位的第一期工程。巴波沙坊經過幾次擴建,到一九五○年發展成為廿五座共七百七十三個單位的社區。 青洲坊一九五○及一九五五年的兩次大火,受美國天主教福利會的協助,加上澳葡總督羅必信的繁榮計劃,訂定了台山區一個大規模的平民坊計劃,後來相繼落成羅必信、嘉翠麗等平民大廈。 到八十年代面對來自內地的大量移民人口,澳葡政府要求澳門娛樂有限公司承擔一部分的社會負責,先後興建了台山平民大廈及濠江花園。而隨着一九八○年推出經濟房屋的法律,政府在解決人口居住的問題上有了新的方法。在區內見學期間,看到一些五十及六十年代的平民房屋都已拆除重建,或者正準備拆除,兩幢嘉翠麗大廈已經清空,其中一幢正圍封工程板。 時代變遷,舊物拆走換新的建築是必然的發展需要。然而,用怎樣的方式留着社區的發展歷史與痕跡?重建在巴波沙坊原址的新城市花園,就重建了當年的入口牌樓,並在旁邊重建當年的石碑,以延續社區的歷史與記憶。 順便一提,現場考察與歷史照片對照,上述重建的巴波沙坊牌坊與原物其實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現時只重建了原牌坊的背面,採用的字體不同,而且,原物是“大庇寒畯”(寒畯:出身貧寒而具有才能的人),但現在是“大庇寒峻”。而正面的“澤及編氓”卻沒有重建,這是在見學時才了解的。 正如上期文章最後提到,其實澳門的社區歷史仍有許多深入挖掘的空間,可以讓感興趣的人去深度了解,增加旅遊的多元化。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