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橋區的街坊情 唐 嘉 整理舊照片,翻出了二○○八年、二○一三年拍攝的新橋渡船街婦女聯合會會址照片。兩張照片的內容分別是改建前後的新舊比對圖片,當時把照片放在朋友圈中,受到讚賞。特選作本文附圖。 作為新橋區街坊,在十多二十年間,目睹了渡船街婦聯舊址,以及鏡湖馬路的勞工子弟學校這兩座舊建築,當年都面臨改建抉擇問題。據說,勞校和婦聯兩座舊建築的負責人都同樣有顧慮,如果清拆了舊建築,將如何面對譚立明校長和張晴暉大姐辛苦建立起來、具有群眾基礎的兩座建築物!據記憶,當年社會各界都支持拆卸重建。當時,筆者也在本欄為文,建議在新建築的歷史序言中,記錄譚立明校長或張晴暉大姐等一系列前輩的豐功偉蹟,為進步事業的貢獻。事實上,當年進入渡船街婦聯舊址拍攝時,建築物大堂的另一邊明顯較為陰暗,顯得有點蒼老陳舊模樣。 儘管當年勞校校址周圍都居住我們相熟的朋輩,如當年的瑞記家私木店,老板瑞記經常熱心幫助工作單位修補破爛,充滿街坊情。住在勞校旁邊的老報人張陽,和他的夫人陳瑤清老師,兩位老師對街坊情誼十足,況且,陳瑤清是筆者的班主任,張陽是我工作單位的副老總! 如今,勞校重建的新校址,雖然上述的人和事都消失了,但換來校舍更具規模,環境完善。校舍重建後,圍牆修窄,擴寬大纜巷,原本只能讓電單車經過,到私家車也能行駛,改善新橋區交通。 而渡船街的婦聯會校址重建後,從原本舊式的三層高樓宇,變成一座綜合服務大樓,擁有更高樓層,包括婦聯心理治療中心、議員辦事處,服務更廣泛婦女界及市民大眾。綜合大樓有更多活動空間,政府推出社區消費大獎賞活動時,服務大樓更用作拍卡點。在接待服務日,綜合大樓門前,仍未到上班時間,已經有三兩位阿婆阿姨互相交流接待行情或問候家常。可見,綜合大樓已日益受到婦女界的重視了。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