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畔松風好風水 消息說:“池畔書藝社作品展盧園開幕”。書藝社取名曰“池畔”,而不說“水湄”、“海濱”或“塘邊”,其實這些地方都有水,而獨配“池畔”為名,是有史可稽的,蓋這“池”與書藝有關。《晉書 · 衛恒傳》:“漢興而有草書……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因“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書法代稱。 澳門雖然幅員不大,講到書法藝術,卻是卧虎藏龍,知名的書法家固多,而不知名的更多,特別是回歸後,習書畫者幾成為一種風氣,端賴有人教然後有人學。記得三四十年前,當時蘇鑑良的書法展出已是獨樹一幟,這是因為他深得名書法家林近先生的真傳,寫得一手漂亮的正楷,在尹景威等“幾枝公”鼓吹下,把“萬能蘇”拖出來,從此發熱發光。記得當時還有一位巾幗鬚眉郭郭善美也是書藝愛好者,召來一班同好,於是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把一池清水作為洗墨,作品經常在大炮台迴廊展出,頗受好評。 有謂孤掌難鳴,“萬能蘇”縱使有三頭六臂,也得靠他的親密戰友之鼎力支持,池畔得到一批醉心於書畫藝術者的擁戴,如劉玉威等參與分擔會務,因而蒸蒸日上。在這班人中不乏是銀行界,會員除在本澳努力耕耘外,還與內地交流。 “松煙有幸存翰墨,風月無邊入丹青。”他們另一個組織是“松風文化藝術協會”,去年與“池畔”組織五十人,把書畫藝術衝出澳門,遠赴扶桑交流,作品展至本月二十九日,誠世紀之盛事也。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