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焦慮自救手冊



《如何應對心裡的難》 作 者:于德志 出 版 社:新星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焦慮自救手冊



    這本書,被我稱為“焦慮自救手冊”。作為一個焦慮感強的人,我情緒比較波動,大起大落,腦海中往往被一點點徵兆就搞得胡思亂想,時常陷入EMO當中。

    這本書,是我每次內耗期間必定拿出來翻閱的寶典。這種需要行動起來的書,必須多讀多實踐,將內容內化成肌肉記憶,不然讀完就算的話,過不了多久就會把解決方案全忘了。

    本書作者于德志,是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書中主要講述了當人們陷入“心理受困”時,該如何自處。於我而言,就是在情緒漩渦中無法自拔時,如何讓自己不受情緒的控制。

    首先,作者指出,我們要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要“無欲無求”。敏感和充滿情緒其實是好事,代表生活充滿活力,只要學會與情緒共處即可。那麼,如何感知情緒而不被情緒牽着走呢?作者反駁了兩大誤區:一是不能壓抑或逃避情緒,二是不能僅靠不斷反思、講道理來說服自己。我們要做的是“覺察”和“回到當下”。

    作者先解釋了為什麼不能用壓抑或逃避來解決情緒問題。根據“白熊效應”,我們越是強迫自己不要去想、不去回憶,這些不好的回憶反而會更加頻繁地浮現。而當我們試圖避開痛苦來源時,就像築起一道牆,把自己困在感受裡,失去了真正的行動自由。

    至於“想通”的方法之所以無效,是因為當我們努力思考時,大腦不斷在喚起過去的經驗、固定的自我意象和反應習慣,這些習慣性的思維和情緒反應只會不斷強化痛苦。我們很難跳出原有的“框”去思考,反而越想越陷入“死局”,讓自己更加痛苦。

    作者認為,真正終止痛苦的第一步,是覺察到思維與現實的分離。現實中的我們是安全的,而思維中的痛苦,很多時候只是我們的提前焦慮,或因過度敏感而“幻想”出來的危險。我們要意識到,情緒和現實本身是兩回事。我感到不安,並不代表環境真的不安,很可能只是我想太多。作者強調,第一步不是立即採取行動,而是讓我們停止所有基於本能的自動反應。馬上剎車,停下來,開始感知身體和情緒的變化。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女生因為男朋友三個小時沒有回覆訊息而感到焦慮,她可能會越來越不安,心想:“他以前都秒回的,現在越回越慢,他是不是不愛我了”。然後開始思考關係中的各種細節,“他最近跟我聊天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他是不是已經過完熱戀期,厭煩我了”,“我該不該主動找他呢?”,“這樣再找他他會不會更煩我,或者顯得我很掉價?”

    這樣的思緒會越陷越深。作者建議,此時可以試着感知自己的情緒,盡可能細緻地描述情緒和身體上的感受:我現在感到不安、焦慮、懷疑,擔心不被愛、擔心被拋棄,並觀察身體的不同反應,例如皺起眉頭、胸口感到悶悶的,手心出汗等。

    在慢慢覺察自己的過程中,情緒反而會逐漸消退。你就像一個衝浪者,衝過波濤之後,浪花會慢慢消散,人也會恢復平靜。情緒雖然出現了,但你沒有被它影響,你只是觀察它,也看到了它的消散。然後我們回到現實,繼續做當下該做的事,比如目前的工作或眼前的任務。

    每當你順利度過情緒波動,沒有被情緒牽着走,也沒有激起更多焦慮時,大腦就會形成新的聯結,“焦慮=危險”的舊聯結逐漸弱化。我們的心理會變得更靈活,能體驗各種情緒,卻不會被情緒牽制,也不會陷入無止盡的回憶、評判和分析,反而可以更清楚地觀察這個世界。

    情緒並非敵人,而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是,如何與它共處,才是關鍵。我曾問過GPT一個問題,當我不被情緒影響時,會不會失去愛與快樂?

    GPT回答,當你愛上一個人時,愛裡可能包含許多焦慮、不安、害怕失去和佔有慾。情感會像洪水一樣,把你沖得頭腦昏亂。但是,當你更能認清自己的情緒時,你能清楚地感受到“我在愛”,也能覺察到自己的焦慮與不安,並學會應對這些情緒,反而能用更純粹、更健康的方式去愛對方。

    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能夠覺察並擁抱它們,讓愛與快樂更加純粹而深刻。這本書教我的,不只是自救的方法,更是與自己和解、與世界溫柔相處的智慧。



    昆    棠



34

鮮花
6

握手
100

雷人
52

路過
31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