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作所為》、《為所欲為》 作 者:林格 出 版 社:澳門人、澳門動漫玩協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2024年12月 從所作所為到為所欲為 “八〇後插畫師,澳門土生土長”——作者簡介上只這麼十二個字的林格,這名字於本地讀者而言一點都不陌生。知道他能畫又能寫,報刊上常見他的文章和插畫,一口氣地翻閱他的兩本漫畫作品集,則是最近的事。 先是出版於二〇二〇年末的《所作所為》,那是疫情起始之年。“坐下,躺下,甚至止住呼吸/想盡一切方法停下來/最後才發現/不作為,原來也是一種作為”——這是書中開首唯一的一段文字,或詩。在九十九則英、中雙語動詞的三格無字漫畫(或稱默漫畫、無對白漫畫)作品中,第一個動詞始於“Accept接受”,最後一個動詞則終於“Wish希望”。也許那只是純粹巧合,按英文字母A到Z順序,剛好選了那兩個動詞來開篇與收結,但這個彷若弦外之音的小發現,還是讓我感到一絲巧妙,尤其在那個人們壓抑地學着接受現實苦況,並努力地學着心懷一絲希望的年份。 事隔數年,林格在年初的新書發佈會中分享《為所欲為》的出版,主因是隨着疫後人們的生活改變,人的許多行為模式也有所不同,在記錄與觀察過後,似乎又有了新的解讀。以創作探索自我,相比上一本《所作所為》開首語的“不作為之作為”,這次《為所欲為》則是一段自我叩問:“該做的事總比想做的多/想做的事總比能做的多/時光不會無限/但還是能想想該做的,該想想能做的”。 新一輯的九十九篇漫畫創作,林格再次透過他的招牌IP——這隻在我看來“有眼無珠、木無表情”卻又“呆萌”的白色小人——延續三格又三格以動詞背後含義為主題、沒有文字介入的圖像思考與想像。它們有時是故事,有時是片段;有時荒誕,有時暖心;有時易懂到會心一笑,有時又抽象得莫名其妙。像解讀詩的多義性趣味,這大概也是閱讀無字漫畫的獨特趣味了,也讓我想起兩三年前讀到先鋒漫畫家王爍(anusman)的《無字漫畫》,所散發變幻的圖像之詩與漫畫的無限可能。 從最初只是想用圖像來幫助自己理解世界、詮釋某些日常中人們的“所作所為”,到這次“為所欲為”地化貶為褒,創作出《為所欲為》。這個被一般人認為的貶義詞,是對任性行為的一種指責,“但對於那些從不任性的人,他們又有否曾經率真過,正視過自身的欲求?”作品除了反映創作者本身的所思所感,亦隱含作者寄語讀者的一份祝福:在有限的時光中,願無法停下來的每一個人,都能完成自己心中所想,為所欲為。 《所作所為》及《為所欲為》兩部漫畫集的風格貫徹,除了不乏以圖像方式打破慣性思維而產生新的理解趣味,不少圖像故事的佈局常以“縮小對比放大”及“小局部對比大局部”的落差,呈現“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黑色幽默,或將心比己的心思。退一步未必能海闊天空,但可以讓我們看得更闊,目光開闊了,也許眼前盯着的難題,便不會那麼佔滿我們有限的視線範圍。 此外,無字漫畫往往能激發讀者的想像力。在閱讀這兩冊漫畫集時,腦海便閃過兩幕關於創作的畫面:一幕是一位母親/父親與小孩一邊學習書中的英、中文動詞,一邊以跨年齡的思維去理解、想像、表達那些三格漫畫故事。另一幕我幻想在寫作課上,老師展示其中一些無字漫畫作品,讓學生們即場進行短詩創作或百字微小說創作。想必不同腦瓜的不同解讀與交流,又會產生另一重閱讀與創作的趣味。 亞 詩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