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完成藝術啟蒙》 作 者:貝亞特麗斯 · 豐塔內爾 譯 者:李鈺 出 版 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一本書開始藝術啟蒙 成為家長以後,似乎無形中慢慢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內卷”當真越演越烈。今天的澳門,哪怕是興趣班也逃不過這樣的命運。事實上,藝術啟蒙,並不是非要通過報讀興趣班,或是相關專業的老師教授才能獲得。 最近在看的這本《一本書完成藝術啟蒙》恰恰為陷入興趣班選擇焦慮的家長們提供了破局思路——它用生動有趣的藝術史故事以及互動實踐,讓讀者能夠在審美感知中自然成長,不是機械式的植入或訓練,更多的是開啟家庭美育的鑰匙。 作者貝亞特麗斯 · 豐塔內爾是一位巴黎資深的童書作家,也是一位詩人,可能是這樣的身份,她在書中摒棄了傳統藝術教材的說教模式,將中世紀教堂的彩色玻璃、文藝復興大師的透視奧秘、洛可可風格的繁複紋樣、梵高的熾熱筆觸等轉化為孩子可以觸摸的“遊戲”。例如,她建議家長帶孩子用彩色的玻璃紙拼貼中世紀教堂的玫瑰窗,讓孩子理解“光與色彩如何成為上帝的隱喻”,其實很適合四至七歲符號象徵期的孩子通過塗鴉和手工去構建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至今仍然不喜歡家長甚至老師過早強調技法,因為這對於創造力有一定的扼殺,也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很多藝術工作者技法卓越,但沒有想像力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書中設計的為梵高的《星夜》配樂等活動,則是將藝術史知識轉化爲感官體驗的方式,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甚至在學習中感悟。兒童藝術的發展,“感知先行”在我看來是藝術啟蒙的第一步。 貝亞特麗斯 · 豐塔內爾從史前人類在岩石上刻刻劃劃一直講到當代藝術,按照時間的推進,每一章節都展現了一個重要的文明,或者是介紹一種藝術流派,也有一些重要的藝術家的故事,或者是詳細分析一件標誌性的藝術作品,用時間軸和西方藝術史年表的方式呈現了歷史與美學的結合,講到中世紀藝術時,以哥特式教堂為例,引導孩子觀察尖拱、飛扶壁與彩窗的象徵意義,理解垂直線條指向天堂的宗教意象,這樣的方式在我看來不僅可以培養空間思維,更讓孩子體會藝術與人類精神追求的深層關聯。梵高的《向日葵》被解構為“色彩情緒實驗”:孩子用黃色蠟筆在不同質感的紙上塗抹,感受筆觸力度與情感強度的關聯。書中特別提醒家長:不必糾正孩子“畫得不像”,這也是現在很多家長的誤區,誰能說得準,漩渦狀的星空或者會比寫實更接近梵高的靈魂呢。藝術的學習真的不是結果拿了多少獎狀而已啊,過程本可以更具力量。暑假即將到來,如果有家長陷入興趣班選擇迷失,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不把博物館看成考場,而是當成遊樂場,當成家庭放鬆室,把興趣當成滋養身心的娛樂活動,而非“多一個技能傍身”。因為在整個西方藝術史長河中,除了聲名顯赫的藝術家之外,其實還有很多隱姓埋名的手藝人,他們同樣見證着文明,且樂此不疲。 艾 思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