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間盤突出已成骨科研究 最多的腰椎疾患 ![]() ![]() 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引發 腰腿疼痛 ![]() 中醫通過針灸刺激穴位緩解疼痛 非手術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Lumbar Disc Hemiation)自一九三二年Mixter和Bar報道以來,已成為骨科研究最多的腰椎疾患之一。主要原因是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或外力作用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引發腰腿部疼痛等症狀。 此病多發於青壯年(三十至五十歲),男性多於女性,腰4~5和腰5~骶1是最常見的突出部位。常困擾患者工作、學習和生活,嚴重者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常見原因如:退行性改變、長期慢性勞損、外力損傷或急性創傷、不良姿勢與生活習慣、遺傳、吸煙者、職業因素、妊娠等因素都可增加腰椎不穩定的風險。 通過綜合分析,腰椎間盤突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早期干預生活習慣和姿勢能有效降低風險。若已出現症狀(如放射性腿痛、麻木),建議及時就醫進行影像學檢查(如常規X線、CT、MRI等)和及時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首先結合當前醫學共識和臨床實踐,採用綜合性的非手術治療方案,旨在緩解疼痛、改善功能並防止病情惡化。 非手術治療 一、絕對臥床休息:是最簡單、有效的療法。強調絕對臥床,即進食及排便均不應離開病床。髖和膝關節可略屈曲以減少椎間盤內的壓力,同時可減少對神經根的壓力。大部分初次發作的患者可以在三周內症狀得到緩解。 二、藥物治療——主要是使受壓的神經根水腫消退,減輕炎症反應。 止痛藥(NSAIDs):如布洛芬、塞來昔布等,用於消炎鎮痛的短期使用,需注意胃腸道和心血管副作用。 肌松藥:如鹽酸乙呱立松,緩解肌肉痙攣,適用於急性期伴肌肉緊張者。 神經營養藥:彌可保(又名甲鈷胺),可輔助修複損傷的神經。 三、物理治療與康復訓練 牽引療法:其治療作用是使椎間盤內的壓力降低,減少對神經根的刺激和臥床休息的緣故。主要適用於年齡較輕、首次發作或急性發作的患者,需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理療:急性期冷敷(四十八小時內)減輕水腫,慢性期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電療(TENS):低頻電流緩解疼痛。 核心肌群強化訓練:如平板支撐、臀橋等,增強腰椎穩定性,需循序漸進避免代償動作。 麥肯基療法(McKenzie Method):通過特定姿勢調整,減輕椎間盤突出對神經的刺激。 四、中醫與傳統療法 針灸:刺激穴位緩解疼痛,可能通過調節神經遞質實現。 推拿正骨:需選擇有資質的醫師,避免暴力手法加重損傷。 中藥外敷:通過活血化瘀類中藥(如當歸、川芎)輔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五、生活方式調整 姿勢矯正:避免久坐、彎腰提重物,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和床墊。 體重管理:減輕體重可降低腰椎負荷。 適度活動:游泳、散步等低衝擊運動有助於維持腰椎健康。 六、其他輔助療法 支具保護:急性期使用腰圍,應佩戴二至三周,如長期依賴可能導致肌肉萎縮。 心理干預:慢性疼痛患者可能伴隨焦慮抑鬱,需結合認知行為療法。 七、注意事項 非手術療法需多學科協作(如康復科、疼痛科),患者應避免自我診斷,及時就醫規範治療。在症狀經非手術治療得到緩解後,應保護腰部勿再受傷,然後進行腰背肌鍛煉。不主張長期進行推拿和按摩治療,其原因是可以造成神經根周圍粘連。神經根受壓迫過久會發生變性,以及可使椎板及黃韌帶增厚,導致醫源性椎管狹窄症。 手術治療 手術的適應症:一、腰椎間盤突出症病史超過半年,經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者;二、非手術治療雖有效,但發作頻繁影響生活及工作者;三、首次發作症狀嚴重,尤以下肢症狀為主者,患者難以忍受,止痛劑亦不能緩解者;四、出現鞍區感覺障礙,排尿困難等馬尾症狀者;五、合併有嚴重的腰椎管狹窄、峽部不連及腰椎滑脫、節段性不穩定者;六、影像學檢查證實有腰椎間盤明顯突出者。 手術方法分別有微創手術和傳統手術兩種: 微創手術:創傷小、恢復快、硬膜外粘連少及不破壞穩定性等優點。 傳統手術:目的在於摘除突出的髓核,消除對神經根的壓迫,盡可能保持脊柱的穩定性。 鄧吉如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