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 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夫子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為“如心”,恰合《說文解字》“恕,仁也”之旨——以己心度人心,於細微處見天地,於待人時顯本真。 家父馬萬祺嘗以是語為庭訓。他說,待人接物,首當推己及人。昔者家中灑掃,必自潔其處:清理穢物必自為先,遇易碎之器,必以素紙裹之;木箱則細檢釘角,恐傷勞作之人;舊報殘章,必捆扎齊整,留待他人換些微資費。若遇身體不適,污了衣物地面,定當先行浣洗,方敢勞人。對待服務者,常存敬慎之心,每得助力,必道“唔該”以表謝忱,從無疾言厲色。他說:“待人如待己,方是君子行徑。 又教吾輩明“分享”之理。常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家中兄弟姊妹眾多,表親常來,物資雖不豐裕,卻常將果品玩具分而享之。正如《孟子》所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此中真意,實乃恕道之延伸。 至於“原諒”二字,家父未多言,卻以身教垂範。曾見有人負他、騙他,甚至陷他於不義,然從未聽他道人過失,更未見他面露怨色。南懷瑾老師亦言:“心若拳大小,容不得太多恩怨。”少時見父親待人寬厚,只覺器度非凡,年長後歷經世事,方知原諒是心量的修煉。世人常困於“我慢”與偏見,殊不知眼中他人之短,往往是心中自照之影。若能先察己身,再觀他人,便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寬恕之道,實乃解縛之鑰。 今之世人,常言“和諧社會”,殊不知和諧之基正在一“恕”字。恕道行,則紛爭少;己心寬,則天地廣。若能以“如心”之態待人,遇事先問:“我若處此境,當如何?”則暴戾可化為平和,怨恨可轉為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終身踐行。願我們在人生路上,少一些計較,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責,多一些理解。如此,心自坦然,世自和美,便是對“恕道”最好的踐行。 馬有慧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