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的葡萄 當飢餓的狐狸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也無法摘到那一串串看起來香甜可口的葡萄時,會有甚麼感受呢?一位老師向二年級學生講〈狐狸與葡萄〉的故事時,在部分學生的抽屜裡藏了葡萄,並在引導學生討論狐狸吃不到葡萄的感受時,讓那些有葡萄的學生現場吃葡萄,又轉而詢問那些沒有葡萄的學生的感受。吃不到葡萄的“小狐狸們”扁着嘴回答“不開心”,真正感受到狐狸在摘不到葡萄時的心情,同時也明白了,事實上狐狸並不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只是出於自我安慰與欺騙,才覺得葡萄是酸的。 對課文的教導,沒有止於“因為無法實現目標而自我欺騙”這個寓意。讓孩子們共情了狐狸的感受之後,老師在這節課的後半段,引導孩子們延伸故事的結局:如果你遇到狐狸,會怎樣安慰牠? 當孩子們紛紛分享一些鼓勵狐狸的話語、或是給狐狸提供摘葡萄的方法時,這節課已不僅僅是中文課,而是一場生命教育。有一個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很不開心”;也有孩子說:“不要放棄,我和你一起繼續努力嘗試。”有的孩子因為緊張害羞而無法完整回答,老師輕輕摸摸他們的頭,讚賞地感謝他們勇於向大家分享想法。 這是一場溫暖地融合了情緒教育的中文課。在學習的漫漫長路裡,孩子們記憶最深刻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知識時體驗到的情感。在孩子們延伸的結局裡,狐狸也許最終還是吃不到葡萄,卻會記得在牠沮喪、挫敗、氣惱時,牠收穫了更難能可貴的同伴,接納牠的“不開心”,並請牠不要放棄。上了這一課的孩子們,比起課文知識,相信他們更記住了自己如何感受到狐狸的情緒、思考如何安慰狐狸,或是當他們因為無法好好作答而感到挫敗時,老師摸摸頭的溫暖鼓勵。 波 本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