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就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深化澳門歷史文化內涵理念及特區政府的相關呼應,澳門街坊總會南區辦事處主任曾家樺提出歷史景觀帶動愛國教育旅遊、「社區旅遊+數據導覽」、拓展夜間文化活動等建議,期能促進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曾家樺表示,為貫徹落實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夏寶龍關於深化澳門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指示,澳門特區政府宣佈將啟動一系列澳門歷史城區活化計劃,期望以「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為基礎,全力打造澳門成為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平台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視窗。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與獨特的街區風貌。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正積極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本人建議政府考慮以「發掘歷史故事」與「盤活社區經濟」為雙主軸,結合文化旅遊、愛國教育及社區活化,推動澳門老舊城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是發掘歷史景觀人文滌底蘊帶動愛國主義教育旅遊。今年適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澳門可充份發揮其歷史角色,整合現有博物館資源,如「澳門博物館」、「林則徐紀念館」及「草堆街八十號中西藥局舊址」等人文資源,籌劃「愛國主義文化遊路線」,讓旅客及青少年深入了解澳門在抗戰時期的貢獻,以及孫中山等革命先驅在澳活動事蹟。相關旅遊線路產品可結合科技,設置互動式歷史導覽,讓遊客沉浸式體驗澳門的歷史故事。 二是彰顯中西文化融合魅力打造老舊街區特色文旅路線。中南區的草堆街、關前正街、營地大街等,承載著澳門深厚的中西文化與商貿融合歷史人文,但部份建築與街道環境亟待優化。建議政府加快修繕舊區基礎設施,並引入「文化+商業」模式,鼓勵文創小店、特色餐飲及本土品牌進駐,形成「歷史街區活化示範點」。例如:「中西藥局舊址」周邊可顧各思義推出養生茶飲、傳統藥材體驗工作坊;關前街區可設立「澳門非遺市集」,展銷傳統手作、土生葡人美食等;十月初五街打造懷舊主題夜間經濟帶,引入燈光藝術與露天文化表演等。 三是推動「社區旅遊+數字導覽」新模式吸引旅客入區。建議政府與科技企業合作,開發「澳門舊區故事」手機應用程式,提供多語言導覽、重現歷史影像及提供優惠券發放功能,引導遊客深入社區消費。同時,可培訓本地居民成為「社區導賞員」,講述街區故事,增強旅遊互動性。 四是優化博物館資源使用與管理並拓展夜間文化活動。現時本澳博物館的導賞服務與文物陳列仍有改進空間,建議引入國際策展標準,定期更新主題展覽,並加強與學校合作,推出「青少年文化大使計劃」,鼓勵學生參與文物保育推廣。此外,可參考國際成功案例,借重博物館場所與空間舉辦夜間文化活動,期能延長旅客逗澳時間。◇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