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時期澳門學校體育課程 抗日時期,不少內地名校為避戰火,遷校來到澳門繼續辦學,為澳門學校體育帶來發展機遇。 學校體育是學校開展教育重要一環,對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進行鍛煉和培養。當時澳門不少華人學校的體育課程,都會參照民國政府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大大提高當時澳門學校體育的教學水平。 當時學校的體育課程,以條件較好的學校為例,中學每周上一節一小時的體育課,每天安排課外體育活動;小學課時較多,每周上三節一小時的體育課,每天進行五十分鐘課外體育活動。如有寄宿的學校,除星期日外,每天晨早安排早操,進行柔軟體操練習。 體育課程的內容包括體育課、體育課外活動和訓練,都有安排球類運動,如排球、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壘球等;田徑、徒手體操和遊戲亦是經常安排的活動。此外,還設有器械運動,如墊上運動、木馬運動、木箱運動、天梯運動、墻梯運動等。有些中學還開設拳擊、舉重和健身運動,有些小學還加設國術課和國術課外訓練。 抗日時期,澳門學校的體育課程因應時局需要,對學生體質和健康的提升有較高要求,還經常進行體質測試。這是因為國難當前,民族需要強國強種,用以抵抗外敵。在這個特殊時期,澳門學校體育課程,獲得飛躍發展的時機。 梁洪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