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秉權 ![]() 黃小小 培訓醫護加強識別應對能力 醫務界倡心理健康篩查防自殺 【澳門日報消息】如何做好“生命守門人”角色,關懷居民精神健康,坊間甚表關注。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理事長關秉權直言,作為醫務界一員,將努力結合醫學專業、社會實踐,助力推動大眾精神心理健康。 建社區小組供支援 對此,他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加強精神心理疾病的早期篩查,可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如社區診所、家庭醫生,對高風險人群包括青少年、長者、慢性病患者等進行定期心理篩檢。建立“心理健康首診問診制度”,要求醫生在臨床診療中主動詢問患者的心理狀態。二是規範自殺風險評估與轉介機制,建立醫療機構與社區心理衛生服務的快速轉介通道,確保患者離開醫院後仍能獲得持續支援。 三是建議推廣國際認證的有效療法,如認知行為療法、正念療法、團體治療,培訓本地醫療人員掌握相關技術,探索科技輔助干預如線上心理諮詢平台、AI情緒監測App,提升年輕人群的服務可及性。四是強化社區聯動,建立起“社區心理健康守門人”機制,培訓社區關鍵人群如教師、社工、義工成為心理健康“第一響應者”,學習識別自殺警訊並及時通報。推動社區成立“心理健康支援小組”,定期舉辦壓力管理、家庭關係等工作坊,強化社群支持系統。 分類支援高風險者 五是針對高風險族群設計預防項目。青少年方面,可與學校合作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融入生命教育、情緒管理內容,建立校園心理輔導室與廿四小時熱線聯動機制。長者方面要透過社區中心開展“銀髮社交計劃”,組織興趣活動、健康講座,減少孤獨感;培訓家庭醫生關注長者喪親、慢性病引發的抑鬱情緒。弱勢群體要為失業、經濟困難者提供心理諮詢與社會資源連結如就業輔導、臨時救助,減少經濟壓力導致的絕望感。 澳門中華醫學會理事長黃小小則建議醫生從專業角度出發,宣導精神心理健康和預防自殺是一項重要且複雜的任務,需綜合醫學知識、臨床實踐經驗及對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該學會短期內與醫總合作,對醫療人員開展精神心理健康培訓,強化相關專業知識,提高識別和處理精神心理問題的能力。 她建議醫生可通過提升專業能力、準確評估與診斷、個性化治療方案、建立信任關係、及時干預與治療、家屬參與教育,尤其加強宣傳與教育等措施,有效促進精神心理健康工作的發展,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