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藝看館”一場面 (彭紹達攝) 從前的澳門 第三十五屆澳門藝術節,連續三晚在祐漢廣場登台的“百藝看館”,我出席了最後一場。這是一場澳門藝術節幾乎絕無僅有的、容易讓觀眾欲振乏力的馬拉松式的表演。就我厠身其間的那一場,從晚上六時開始,到九時仍沒結束,長達逾三個小時。由始至終的觀眾,該得優秀觀眾獎了。 不過,我一直很讃賞“百藝看館”,也經常作為“百藝看館”的座上客,雖然座位沒有劇場舒服,觀眾自入自出,但主辦當局的確把節目無償地送到老百姓中間去。像這類的演出場地、演出樣式,我輩是很熟悉的。澳門“百藝看館”的舞台還能遮風擋雨,而我在半個多世紀前參與過的露天演出,卻是舞台與觀眾席一律露天,中途如碰天雨又沒休止之意,腰斬在所難免!我趨前祐漢廣場的那晚,算是天公作美的。 預先排好的椅子上,都坐着人;也有觀眾只願意站着的。而演出節目,也能貼合澳門人的生活。如“葡人之家”獻衆的《從前的澳門》,通過一位歌者和兩位伴奏者,仰望長天般地對澳門的相遇而成過去的一些景物,如《黑沙海灘的風箏》、《舊船厰》等,感性豐沛地作了抒寫。隨着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存留心底的印象已不復再見,但能夠記憶在心已是一種幸福。那一夜,我邊聽着穿着普通的歌者在抒情述志時,邊想着葡國笛子演奏家阿朗驕,心血嘔成的包括十二首曲目的《澳門情懷》。你看看阿朗驕對從前氹仔的描繪:“白鷺點點/畫中人/赤足弄清波/此地生活/別有洞天”。“暮色低垂/思念之網/捕撈昔日時光/一管竹笛/聲聲喚我”。我以為,即使並非澳門人,但耳聞阿朗驕的《氹仔》時,也能引起詩意幻想的。所以,我想,如有條件,“葡人之家”也可以把《從前的澳門》錄製DVD,天幕不是就有配合歌唱的詩句嗎?如果文字更練達一些,會更能討好的。 索倫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