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拉動社區消費振經濟 本輪“社區消費大獎賞”已近尾聲,面對居民旅客消費力下降、民生區經濟亟待提振,商戶與居民對政策延續或調整的呼聲再次高漲。如何在財政壓力與經濟效益間取得平衡,進一步扶助和推動社區經濟發展,需要政商更多智慧。 為期十周的“社區消費大獎賞”月底結束。據官方資訊,至本月四日,本輪活動發放電子優惠總額一點八億元,聯動全澳消費額約六點四億元,拉動消費達三至五倍。期間,政府推出多項特色社區活動,例如“夢幻花園”打卡,創新採用“國際IP+本地消費”,吸引居民旅客入區消費。不少商戶認為消費獎賞能帶動生意額,吸引新顧客;也有商戶反映,活動初期,較易獲得大額優惠券,居民則集中採購糧油及生活用品,經濟槓桿效應較顯著。但近期大額券減少,消費熱情下降。消費獎賞即將完結,碰上暑假前消費淡季,部分中小企開始擔心接下來的經營問題。 業界、團體、議員紛紛關注促社區消費活動效益,冀政府續推,提振社區經濟;也有意見希望政府再發消費卡。但消費卡是疫情期間的特殊支援手段,屬短期措施,且耗資鉅、效益遞減,能否持續,須審慎。社區消費獎賞活動前後辦了三次,各方都積累經驗,不妨調整模式推出“淡季特別版”,繼續支持中小企經營,又或研究擴大覆蓋範圍,針對非必需品等設專項補貼,避免消費過度集中。 有議員提議參考內地“票根經濟”,通過跨領域折扣吸引客流,聯動演唱會、藝術展覽、文化盛會等大型活動,憑票根享受社區商戶折扣,引導客流至民生區,值得研究。進一步利用社區景點製造打卡點,加強與國際IP合作,結合社交媒體推廣,吸引年輕消費群體,提升社區文化的吸引力。消費獎勵等活動有拉動內需的價值,但澳門經濟和市道進一步恢復,需更多元化的策略。短期通過不同類型的活動延續維持消費熱度,長期則須結合數字化、文旅融合與年輕化行銷等,更好打造可持續的社區經濟生態。 夏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