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獸騰黃馬皆壽三千 魯迅筆下的人物孔乙己被鄰舍孩子們圍住,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不多了。它的潛台詞是餘下的不多,這餘下的稱之曰“遺”。世上剩下的稱之為“世遺”,世遺這東西越來越少,為此,本澳美術家黎鷹以西洋畫水彩技法;譚植桓以國畫水墨技法,各擅勝場,繪就“澳門世遺景物寫生”,日前於譚植桓故里開平展出,並命名《吉光片羽繪濠情》。顧名思義是繪畫濠江世遺景物。 甚麼是“吉光”?傳說是古代的神獸,一說是神馬名。《海內十洲記 · 鳳麟洲》:“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燋。”晉葛洪《抱樸子 · 對俗》:“騰黃之馬,吉光之獸,皆壽三千歲。”《雲笈七籤》卷八四:“天馬者,吉光,騰黃之獸也。” 吉光片羽,指神獸吉光身上一片毛,比喻殘存的藝術珍品。明王世貞《題三吳楷法十冊》之五:“此本乃故人子售余,為直十千,因留置此,比之吉光之片羽耳。”清曹寅《題胡靜夫藏僧漸江畫》詩:“吉光片羽休輕覷,曾敵梁園玉畫叉。” 黎鷹、譚植桓此行,藉神獸吉光身上的一片毛,衝出澳門去,以實際行動告訴國人,傳至世界,澳門蕞爾小城,原來“吉光片羽休輕覷,曾敵梁園玉畫叉”的。澳門人也引以自豪。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