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童心理危機:“減負”的真相與反思 近年來,澳門學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作為一名長期觀察澳門教育生態的研究者,筆者發現學業壓力固然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學童人際關係帶來的壓力卻鮮有被談及。本文將聚焦於當前一些教育實踐中的三個相互關聯卻常被忽視的問題:家課與測驗的結構性失衡、團體作業的形式主義困境,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加劇學童的心理負擔。 失衡的減負政策:家課與測 驗的弔詭關係 據筆者非正式的觀察,近年澳門部分學校已開始響應“減負”呼籲,主要通過“自上而下”對教師佈置的家課數量進行限制。這種措施當然有其重大意義,表面上看亦是對學業壓力的回應,但執行上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測驗體系並未隨之調整。很多時,測驗仍維持原有難度,使學生在評估時感到措手不及。結果造成了一個教育學上的奇怪現象——學生日常練習與測驗難度之間出現斷層,學生需要從其他途徑獲取練習,可能反而加劇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團體作業的異化:從合作學 習到壓力源頭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團體作業的泛濫。曾有家長向筆者反映其學童要在同一月份完成六樣的團體作業!例如為歷史科目製作一份大型手工模型。理論上,團體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並通過分工減輕個人負擔。然而現實中,許多團體作業已經異化成形式重於實質學習效果。 這種異化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許多團體作業缺乏清晰的學習目標,淪為單純追求“可展示成果”的表演。例如上述例子中,學生花費大量時間製作手工模型對於深入思考歷史脈絡未必有顯著的學習作用。其次,在缺乏教師適當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團體往往陷入無效協作的困境。而且,團體協作往往是關係壓力的放大器,團體成員間的個體差異(如能力、投入程度)經常導致責任分配不均,反而製造大量人際衝突。 以上並非危言聳聽。根據筆者剛完成的一項研究,學生的關係壓力及學業壓力是兩大導致他們產生負面行為(如網絡成癮)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同儕關係壓力比單純的學業壓力影響更大。設計不良的團體作業同時加劇關係壓力及學業壓力,不僅未能達成教育目標,反而可能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隱形殺手。 走向健康的教育生態:系統 性反思與行動 誠然,學童所經歷的壓力源並不單一,逃避行為(網絡成癮、自我傷害)往往是多種壓力源疊加的結果。以筆者的研究結果,學業壓力本身並不一定會產生這些行為,但缺乏系統性思考的教育容易造成多方面壓力的疊加。 於家課上,教育決策者須超越表面上的“減量思維”,轉向更根本的“質性改革”。首先,家課數量需要更科學化,而非隨意的數目調整。一些科目比另外的科目的確需要進行更多的練習,學校應協調各科目的需要,確保總量合理。另外,家課設計應當與課堂教學形成有機連結。教師需確保每項家課任務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有效利用課堂中時間作練習之餘亦減少機械式重複操練。當然,由此而達至的目標應當合理,避免“ 超前學習”。 對於團體作業,即一般理解的以團體形式進行專題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教育當局或學校有必要加強教師的相關理論及實踐知識。首先是設計有效的學習目標,從明確的學習目標出發,而非從“可展示成果”倒推作業內容。更重要的是,教師角色應轉型為“過程指導者”而非純粹“評分者”,直接指導作業的發展,及必要時介入同學間的協調。當教師對此類學習有更正確的了解,整體團體作業的數量相信亦會隨之下降。 結 語 “減負”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但如何執行就需要各教育持分者持續反思、勇於調整,並以學童的身心健康為核心出發點,方能讓澳門的教育生態逐步走向更健康、更有溫度的未來。 澳門教育發展研究學會會長 孔祥騫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