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問二號計劃五月底擇機發射(新華社) ![]() 天問二號已完成吊裝、對接等工作。(新華社) ![]() 天問二號探測器順利轉入發射區 (新華社) 入發射區 月底升空 天問二號將赴小行星取樣 【本報綜合報道】據中新社北京十八日電: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五月十八日,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按計劃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加注等工作後,順利轉入發射區,後續將按計劃開展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計劃五月底擇機發射。 此前,執行天問二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遙一一〇運載火箭,於五月十四日順利由技術區轉入發射區,並完成吊裝、對接等工作。 據悉,天問二號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實施小行星2016HO3伴飛、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311P伴飛探測等多項任務。 還將探訪主帶彗星 “天問”是中國行星探測系列任務的命名,並不限於火星。天問二號的任務是造訪兩顆目標天體,一顆是編號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另一顆是主帶彗星311P。 根據目前的任務計劃,天問二號升空後,會先到近地小行星2016HO3,從其表面採樣送回地球,但探測器本身不會返回地面,而是利用地球引力彈弓來一次加速,繼續飛往主帶彗星311P執行探測任務。 助研究太陽系形成 小行星2016HO3被稱為“地球準衛星”,穩定運行於地球軌道附近,其公轉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接近,保留着太陽系誕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陽系早期物質組成、形成過程和演化歷史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科研價值。 主帶彗星311P是運行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小行星帶中的小天體,同時具有傳統彗星的物質構成特徵和小行星的軌道特徵。探測主帶彗星311P,有助於了解小天體的物質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機制,填補太陽系小天體研究領域的空白。 採樣前需伴飛一年 據悉,天問二號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經過約一年的飛行將到達探測任務第一站:2016HO3。不過,它需伴隨這顆小天體飛行一年後,才能擇機執行採樣任務。為甚麼需伴飛一年之久呢?一是因為要在着陸採樣之前執行許多科學研究,二是因為對這顆小天體的了解還不夠,比如,它究竟有多大?是甚麼形狀?是一整塊“大石頭”還是由許多碎塊堆成?其表面地形會不會磕碰、卡住或遮擋探測器?種種細節都要慎重考慮。二○一四年十一月,歐洲空間局的“菲萊”號在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着陸時,就被卡在一道黑暗的裂縫中,因太陽能板供電不足而一度與地球失去聯繫。所以,在正式着陸前,探測器要對小行星進行詳盡的測繪和地形分析,尋找最佳着陸地點。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