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初上市的茭 白筍堪稱肥美 六月茭筍正當造 茭白筍,珠三角居民稱之為茭筍。依外觀可分為白殼、青殼及赤殼,市面上較常見的是青殼及赤殼,差別在於包裹嫩筍的葉殼(葉鞘) 顏色,青殼為青綠色,赤殼帶有淡紅色斑點;赤殼比青殼稍大稍重。 茭白筍為水生蔬菜,研究發現其適合生長的水溫為攝氏廿三度左右;青殼正常收穫期為五月下旬至十月上旬,赤殼為晚生種,每年九月至十一月收成。夏天正是茭白筍的生長季節,在南番順的六至八月高溫多濕、颱風豪雨多,正是茭筍當造。台灣的農民很早已嘗試用高壓鈉燈補光,令茭白筍不但在冬季順利成長,栽培時間也減少一半,每造栽培時間從一百二十天縮減至六十天,既延長產季也增加收成。 水稻、竹筍、茭筍都是禾本科作物,茭筍因為莖部膨大、形狀如筍而被稱為茭白筍。但從植株外形、生長方式及基因來說,茭筍和竹筍勉強可說是遠親,與水稻則可說是近親。茭筍生長過程中像水稻一樣會不斷分蘗,遠看也像植株高大的水稻。但茭白筍也會像竹筍一樣,有“出青”現象——拔出水後的茭筍在被陽光直曬後,潔白的筍肉會轉綠色,口感也會變得粗硬。 在有關植物的歷史傳統說法中,茭白筍是菰變身而來的——當禾本科植物“菰”的嫩莖受到真菌“菰黑穗菌”寄生後,幼莖會膨大成為白色的茭白筍。但台灣學者楊志維指出兩者其實是不同物種,茭白筍和菰米雖同屬但不同種,菰米的性狀和水稻十分相近,會抽穗、結出種子。茭白筍高約兩米,雖然也會抽穗,但並不會結種子,所以是完全不同的植物。茭白筍的莖部之所以膨大,原因在於感染了茭白黑穗菌,植株在感染後會產生免疫反應、分泌生長素,造成莖部膨大,膨大部位會佈滿黑穗菌的菌絲。一般來說,菌絲是透明、肉眼不可見的,但若外在環境改變,例如溫度升高、植株開始老化,黑穗菌便會生出黑色的孢子。 黑穗菌成就了茭白筍,但不是每棵茭白筍都會感染黑穗菌。茭白筍不會結種子,只能無性繁殖,農民每次收割茭白筍時,會優選株形整齊、出筍較多、筍形漂亮且成熟一致的,挖出土下的根部用作育苗、種植下一批茭筍。 茭白筍屬性甘寒,有清熱利濕、利尿的效果,很適合炎炎夏日食用。但茭白含有較多的難溶性草酸鈣,不容易被人體所吸收,不適宜腎虛、脾虛、胃寒、尿道結石及腹瀉等人群食用。 華 娜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