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設計解場地不足 無論土地多與少,各地區建造體育中心都以多功能場地為主,善用空間。若改造方面都能迅速完成,才可減少場地維護空窗期,滿足更多居民的運動需求。 現時各地政府都以建造體育中心為主,善用土地空間、資源,這種模式在內地尤為推崇。澳門體記協日前組團參訪廣州承辦十五運會的體育館及一些在建體育中心。相關場館功能齊全,聽取工作人員講解後,對內地場館的建造理念、場地改造效率等有更深層次認識。一個場館可集合球類及滑冰等項目,在數小時內能把地板拔起製冰變為滑冰場,隨後可重新鋪上地板變為球場。又如田徑場內的足球場,可先在其他地方養草,需要時可用數小時把真草鋪上,減低球場因養草無法使用的空窗期。 有團員指出,以上都是澳門場館需要的功能。本澳運動場不足,增加場地功能是解決辦法之一。氹仔運動場曾因活動而令草地變頹,需要數月休養,期間球賽只能集中在另一球場,使球場過度損耗,影響運動員表現。本澳亦有多功能運動中心,但要改建有困難,只能把希望放在規劃中的場館。未來,空間利用率較低的蓮峰運動場將改建為集合多個項目的市民運動公園;新城A區亦計劃興建集合四個多功能體育場館的康體設施大樓。期望這些規劃中的場館能引入可變設計,增加項目及減少場地維護保養的空窗期,令更多居民受惠。 賈大廚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