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防治 助解心結 輕生悲劇近期接二連三,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社工局近日聯同相關部門、社服及教育團體深入交流,旨在匯聚民間智慧,全方位構建防治自殺網絡。 根據官方數據,本澳今年首季共錄得十八宗自殺死亡個案,較去年首季少四宗,自殺原因主要與賭博或財政問題、精神病、慢性或生理疾病有關。社工局在本年首季共收到八十四宗自殺相關通報跟進個案,較去年首季減少十五宗。生命無價,輕生一宗都嫌多,近期自殺個案不絕於耳,牽動社會思潮,情況不容忽視。政府與業界召開會議,直面問題,期望共同探索加強精神健康和預防自殺的良策,集思廣益。 自殺問題的根源多樣,包括家庭、情感及功課壓力、經濟困難、人際矛盾、孤獨、頑疾、情緒困擾等,甚至一些無先兆的因由。除了前線同工設法與受助者保持對話,尋找合適的溝通方式,政府、團體機構、學校、媒體等各方亦需共同努力,互相發揮作用,理性和客觀地面對問題,讓受助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懷,早日走出幽谷。 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成為信息的推動者,對於自殺相關的影像和資訊不應隨意轉發,以免引起公眾不安。新聞報道自殺事件時,應特別注意避免對死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並防止過度渲染引發模仿效應等,宜聚焦於求助資源和正面信息,引導公眾關注如何預防而非事件本身,齊做生命守門人。 小城擁有濃厚的人情味,有條件建立更完善的生命守護體系。預防自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媒體報道,基本都很謹慎、克制,重在引導,提醒各界關注問題,引導公眾關心身邊人。期望社會直面問題、緩解矛盾、助度苦厄。政府、民間團體、社服教育、媒體及每位居民緊密攜手編織生命守護網,以更大的同理心,關顧身邊受困擾人士。不少悲劇或許在事發前都有跡可尋,關鍵在於及時發現,並及時提供適切幫助。有專家建議要“多傾聽,少評判”,不僅能幫助建立信任關係,還能讓受助者感到被理解與支持,重拾對生活的希望。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