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澳門》 作 者:吳志良 出 版 社:文化公所、澳門啟元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身體力行推動文化澳門建設 《何以澳門》這本書是吳志良先生關於澳門文化建設所做工作一部分的記錄。我認為至少有三重價值:一是如何繼承好的傳統以及保持中西文化特色;二是澳門在回歸祖國後二十多年的工作實踐和經驗;三是,未來文化建設的設想和展望。甚至是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更為宏大的發展框架的思考。長期以來,在外界的印象中,澳門一直被視為以博彩業聞名的城市。然而,這僅僅是澳門的一部分,澳門真正獨特的魅力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澳門自古以來便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重要節點,見證了四百多年東西文化交融的歷史。作為最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城市之一,澳門不僅保留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也很好地相容了西方文明的多元元素,使得這座城市在全球化時代依然具有強烈的文化辨識度和獨特風格。 隨着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在一代又一代澳門人的共同努力下,澳門始終堅持民族特色,同時包容和吸納西方文明的優長,並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鮮明的澳門文化特色。特別是一九九九年回歸祖國以來,澳門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充滿活力,呈現出繁榮昌盛的局面。《何以澳門》正是記錄了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諸多努力,包括具體的文化活動、政策實施、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以及各類文化工作的經驗總結。這本書通過回顧澳門的發展歷程,展現了澳門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保持自身特色,並不斷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 吳志良先生長期致力於澳門文化事業,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終以推動澳門文化建設為己任,他不僅親身經歷和參與了澳門文化發展的多個重要項目,也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何以澳門》的內容既是他個人的工作小結,也是一份寶貴的文化檔案,詳細呈現了澳門在文化、教育、藝術等領域的發展路徑和實踐經驗。這種文化推動力不僅僅局限在澳門本地,更放眼於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借鑒。 事實上,澳門回歸這二十多年早已不是舊時代的模樣,而已經翻天覆地大變樣,已形成一個充滿多樣性和多元文化魅力嶄新的國際都市。無論是在文化藝術、科技創新,還是在商業貿易等方面,澳門近年來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發展趨勢。隨着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在澳門的比重逐漸增加,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吳志良先生作為澳門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在工作和業餘時間都傾注心力於文化事業,他不僅關注學術研究,還積極參與文化政策的規劃和落實,為澳門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至澳門文化事業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種全新的面貌,真正意義地展現了一代文化工作者為澳門的文化振興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推動澳門文化發展的關鍵,在於構建清晰的文化轉型發展戰略,而這一戰略的核心任務是如何準確地設計和落實符合澳門特色的文化體系。從宏觀規劃到微觀實施,其過程充滿挑戰,需要大量的研究、試驗和調整,並非一蹴而就。這一過程中,本土文化特色的塑造尤為重要。澳門擁有獨特的中華文化背景,同時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最深的地區之一,因此在文化發展規劃中,既要保持中華文化的根基,又要展現澳門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種多維文化發展路徑的構建,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援,更依賴於文化工作者們的耐心、堅持和長期實踐積累。無論是一篇文章、一部書籍、一場展覽、一場學術研討,甚至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反映出澳門在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方向。 《何以澳門》其中的篇章基本圍繞着建設精神家園、強澳強國、落實一國兩制和社會擔當等正能量主題的深度思考。內容不僅涉及澳門本地的文化建設,同時也放眼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澳門的文化發展承載着重要的歷史使命,包括促進大灣區人文交流、推動中西文化的對話與融合、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這些任務不僅需要學術界的投入,也需要政府、社會團體以及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吳志良先生的這本書,正是作為這個時代文化發展歷程的一份答卷,也是澳門在文化領域取得的成就,同時也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展望。 多少年的努力與付出,豐富了澳門文化發展的內涵。《何以澳門》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的總結,更是一份時代的見證。無論多少年之後,人們回望澳門發展的歷程,都會看到這一代文化人的貢獻與成就。這本書的出版,是對吳志良先生個人成績也是對澳門文化工作者多年努力的肯定,更是澳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的一份重要歷史。《何以澳門》一冊在手,我們彷彿能感受到澳門文化的脈搏,感受到這座城市在文化發展道路上的思考與探索。是一部關於澳門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時代文化推動的光輝見證。 蔣山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