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不只是設計 更是人與人的連結



《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 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 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作 者:山崎亮 譯 者:莊雅琇 出 版 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不只是設計  更是人與人的連結



    “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劃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山崎亮

    在日本,“里山”(Satoyama)不只是地景的名稱,更加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展現——一種人與自然共存、互相依存的精神。然而,當我們身處澳門這座急速發展的城市當中,似乎不禁要問: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我們與彼此的關係,又是什麼?

    在《社區設計》這本書中,山崎亮作為一名社區與景觀設計師,他並不着眼於如何建造“完美”的社區,而是關注於如何設計出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機制。這種設計的想法背後,不是一種由設計師單向的給予,更多的是一種社區循環、流動的參與式過程。

    書中第一章講述日本兵庫“遊樂王國”的改造案例。面對一座乏人問津的公園,山崎亮沒有急於更換設施或全面重建,而是邀請當地小學生來玩耍,由大學生擔任“孩子王”引導他們自由表達對公園的想像。這些孩子日後也將成為下一代“孩子王”,持續參與設計與經營。這種看似簡單的循環,其實蘊含着對人性、成長與環境的深刻理解。

    更進一步,山崎亮希望孩子們在遊戲之外,也能培養對土地的關愛與對他人的理解。他明白說教難以奏效,於是申請聯合國經費,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一同露營、互動,透過共處與文化交流,真正“經歷”差異與他者。從而彼此學習,真正的改變自身。

    在我們這個講求效率、結果至上的社會中,這樣的理念顯得格外珍貴。我們常以為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久而久之,只期待快速成果。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麼可能有唯一解方?山崎亮提醒我們:沒有明確結果的事,也可能是美好的開始。正如,第六章記錄了一個歷時十年的案子,山崎亮為一戶忍者家庭,將傳統的木工場改建木工體驗空間。從初期的試驗工坊,到後來參與者協力建造住宿設施,再到忍者夫婦提供的餐飲服務,這一切都是慢慢累積而來的成果。這不只是設計師的作品,更是一場集體的實踐與共創。

    澳門總說自己是中西文化交匯之地,但文化,真的是牆上那些“我在澳門很想你”的標語所能夠概括的嗎?文化是需要時間與社群對話的累積。正如,書中第五章,講述丸屋百貨的再生轉型,其實,人們不是要設計師單方面地為社區做決策,人們往往自己就知道想要什麼,因此,人們需要的,其實只是一個平台,能讓在地居民共同討論和決定他們想要的東西。不管是環境、活動或商品,只要達成共識,彼此尊重,總會有一個美好的結果。

    這樣的過程,不正是我們當下最需要的嗎?

    《社區設計》不只是一本設計案例的記錄,更是一本關於人如何共同生活、共同生存的書。它讓我們重新思考城市、環境與關係的本質,也提醒我們,在設計與生活之間,我們永遠不只是使用者,更是參與者與共同創造者。



    李俊文



66

鮮花
24

握手
71

雷人
27

路過
13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