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掉進時間的汪洋大海



《幾點了》 作 者:約翰 · 伯格、 瑪麗亞 · 納多蒂 譯 者:周琰 出 版 社:北京聯合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掉進時間的汪洋大海



    約翰 · 伯格名言:“當一個空的空間,有人走過,有人觀看,便形成了劇場。”

    我們的畫家先生,為我們寫出一篇篇富有哲理的篇章。這一次,意大利編輯瑪利亞 · 納多蒂(Maria Nadotti)從他的著作中選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再由插畫家塞爾丘克 · 德米雷爾(Selçuk Demirel)配上插圖,向大家呈現。

    雖然是一本小書,頁數不多,好像很快就能看完。但約翰 · 伯格的詩意文字,在腦中反覆迴旋、伸義。插畫則進一步拓展了意涵,各有意義,又像幼苗生長似的,讓思想的嫩芽向着哲理的明亮處相互攀纏滋長。

    在此,除了“空間”與“觀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時間”,在此闡述。時間是相對的,也是絕對的,是世界的,也是私人的。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們認為是線性的此消彼長。不,並不是,更像是插畫所繪——蝸牛殼中長出的時針,它是多環的中心敘寫。我的時間中可能有你、妳、他、她、牠,而你的時間中則是他、他、牠、祂,不見得有我。其中重疊或單獨的部分,難以線性量度。

    當時間開始被敘述,便會停止。事情如果沒有經過時間的流逝,沒有演進,意義就不存在。

    我們太熟悉一種被“發明”的時間,所有速度都被時、分、秒定義,並確定為理所當然。龜兔賽跑也以此定義出成績。然而,烏龜的時間與兔子的時間,哪個優勝?你問的是單次比賽?還是生命的長度?問哪個更有意思?

    這樣猶如佛家語的表述,在任何一個追求確實定義的語境中,都不可能成立。然而,當我們敘述時間,即使勉強,我們也必須做這樣的說詞。

    一首歌,如何衡量時間?從開始到結束,三分鐘或五分鐘就播完了。然而,歌會留在聽眾的記憶之中,會隨意地在腦海中播放,這樣又怎只有短短數分鐘?可能你會定義,一種是物理時間,一種是心理時間。但當我們再下一個定義時,又可以有另外一個更大的定義:“對於生命來說,時間永遠比你長。”

    這與諺語“有些人活着也是死了,有些人死了卻是活着”意思相同。

    時間是沒有(或有)世俗邏輯的,翻幾頁書,歷史人物的一生便在我幾分鐘內走完。時間的邏輯似乎永遠都需要定義,或者說,在各人心中有不同的尺度。要將不同的觀念統一在同一個框架中,即使觀看者和歷史人物都會經歷一生,依然是徒然的。

    然而,還是有人想這樣做,想定義時間,捕捉時間。而“關於捕捉,正是攝影的強項”。快門一按,時間定格在底片(檔案)上,剎那便成為證據。相較於攝影,繪畫更能透過作品將自身的觀念流入時間。每次被觀看,觀念便會再一次與觀看者形成對話。正如我們閱讀這本小書,感受約翰 · 伯格的文字,在這短短數刻之間,便掉進了他

    的汪洋大海。



    何志峰



21

鮮花
36

握手
72

雷人
92

路過
51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