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部署預留管線工程 道路工程的規劃與實施,與城市交通秩序、居民生活品質緊密相連。“優化道路工程協調工作組”成立後,推動多項工程項目合併施工、協調進度,其中營地大街作為首個預留管線工程試點項目,無疑是一次具有前瞻性和開創性的探索。若有效推廣至其他舊區,將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深遠影響。 澳門地域狹小,土地資源稀缺,尤其是舊區道路,普遍狹窄且交通流量大。據統計,澳門半島不少舊區道路寬度不足十米,日均車流量卻高達數千輛,倘遇管線工程,“一挖就封路”,極易造成交通擠塞,頻繁的掘路施工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與城市運行效率。過去,各公共部門和涉及管線的專營公司施工缺乏有效協調,重複掘路屢見不鮮,不僅阻礙交通,還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對城市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營地大街是澳門舊區重要街道之一,且是單行道,一旦施工就須封路,影響遠高於多車道區域。政府選擇此處作為試點,正是基於其代表性。而且周邊至少有五個待發展地段,若按傳統模式,未來每項工程均須獨立開挖,則掘路不絕,只有預留管線將後續工程限制於人行道範圍,大幅降低對主幹道的干擾。 作為先行先試項目,營地大街預留管線有望為其他舊區提供寶貴經驗。但每個工程都有獨特之處,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建築用途等方面都有差異,須視乎地下空間的複雜性,如地質條件、現有管線分佈等,將為預留管線實施帶來未知的困難。推進試點工程時,需要充分考慮實際環境,採取靈活多樣的對接方式。 從宏觀角度看,預留管線確具前瞻性。但正如建築業界所言,相關部門必須做好前期部署,包括預留好管線路徑,精確規劃預留管線的尺寸、深度等關鍵技術參數,以確保與未來建築項目的順利對接。當局應加強協調與溝通,一方面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另要積極與建築業界溝通,聽取專業意見,不斷優化設計和施工方案。 夏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