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也會有精神和心理問題 (一) 情緒低落、抑鬱、焦慮、恐懼、絕望等等,不僅僅存在青春期或成年人,兒童也會有這些精神和心理問題。只是兒童管理精神和情緒的大腦前額葉皮質發育不成熟,容易情緒激動、反應激烈,同時不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哭鬧、扔東西、回應大人的任何問題都說“不”,可能屬於正常反應。如果家長、老師、社會,不了解不重視兒童的精神和心理問題,錯過了孩子性格塑造、品行培養的精神和心理發育關鍵期,那麼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會出現不可彌補的問題。 精神和心理問題在學齡前、學齡期、青春期不同年齡段表現不同,但是溝通減少、情感冷漠、行事怪異、適應社會能力差、情緒失控等等,是常見的共同表現。 當孩子與夥伴和家庭成員關係變得明顯疏遠,短期內學習成績下降很多,出現某些特別的心理症狀,例如:不語、容易哭泣、容易和別人鬧矛盾、嚴重失眠、厭食、遺尿、大便失禁、行為倒退、幼稚行為、有一些言語讓人不放心等等,就應該警惕孩子有精神或心理問題的可能性。 常見的兒童精神和心理問題包括兒童焦慮症、分離焦慮症、社交恐怖症(嚴重者拒絕上學),選擇性緘默症、恐懼症、強迫症、創傷性應激障礙;情感障礙有抑鬱症,惡劣心境(伴隨抑鬱、失眠、體重下降、持續焦慮狀態、失望感、自尊心傷害),抑鬱和狂躁交替的雙相情感障礙;自殺企圖;破壞性行為,例如:經常撒謊、偷盜、毀壞財物、施暴、縱火、蹺課、多次離家出走、虐待動物等;孤獨症;兒童注意障礙多動綜合徵(多動症);兒童精神病多有思維障礙、言語紊亂、妄想和幻想、攻擊性行為、青春型癡呆、社會退縮等。 兒童精神和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很複雜,各種原因對個體的影響也是因人而異。比較肯定的原因有:家族遺傳傾向、圍產期頭顱損傷、社會環境心理因素。其中社會環境心理因素是誘發兒童精神和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不和諧而矛盾的育兒方法、父母婚姻的矛盾、遭受虐待或疏忽、過分溺愛、慢性疾病或身體受傷、家庭發生大的不良事件等。兒童患有精神和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約百分之二,實際發病率高於此。 對於學齡兒童的教育理念,如果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價值的唯一標準,高壓增加了兒童精神和心理問題。現代社會的兒童,衣食無憂,物資極大滿足,但是容易陷進精神困境。“我是誰?我在哪裡?我為什麼活着?”他們有時間和空間思考,於是家庭、學校、社會正確的精神引導和心理支援尤為重要。電子產品、社交媒體充斥着兒童生活空間的方方面面,從胎教到嬰幼兒啟蒙,到學齡兒童學習知識,再到青春期認識世界的觀念,兒童被電子媒體的洪流裹挾着,推進着。 徐德利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