斨散紙的朋友 九○後無疑是時代的夾心階層,切身經歷了科技日新月異,但也從中獲得許多有趣的體驗。大面值紙幣兌換成等值的小面額鈔票,這樣的舉動稱為“斨散紙”,這個再正常不過的舉動,卻成為我在任何時候想起,都會會心一笑的回憶。 二○一一年九月,當時我已確定往內地升讀大學。過去丟三落四、毫無準備的出行,轉變成做足一切功課,生活用品及摯愛的“睡前書本”都放在行李箱內,與我一起靜待新學年的開學禮。 由於在開學前一段時間,已將相關流程在腦海中預演無數遍,一切的舉動也是例行公事,直至在新生宣講會,我在那裏認識了大學期間的首位同學兼摯友。“你好,我是泰利。”他以不太熱情卻禮貌的態度介紹自己,我自然也以禮相待,外公常掛在嘴邊的“出門在外靠朋友”,我一直銘記於心。這位泰利更是我的鄰居,一來二往也相熟起來,成為好同學兼飯友。當時還未流行電子貨幣,手提電話、錢包及鎖匙也是我們雷打不動的三件套。大一課程不多,我們有較多時間熟悉校園生活,由於宿舍樓位置優越,樓下有便利店、麵包店及文具打印店等,便利店前有頂着太陽傘的塑膠檯椅,自然成為我們的老地方。 在一個普通的下午,我看到他在便利店前與老闆商談,由於其普通話相當普通,手舞足蹈也無補於事,我無心一問,結果卻是啼笑皆非。他希望能在便利店兌換散錢,卻混合了普通話及粵語的說法:“老闆你有沒有散紙斨”,聽起來更像是詢問老闆有沒有生痔瘡,讓我捧腹大笑後,老闆更是一絕:“你不如說廣東話吧,我能聽懂。”即使畢業至今已十多年,朋友之間仍會提起這個“生痔瘡”的笑話,在相視一笑後,彼此都懷念當初求學時那真誠的友誼,互相拍拍肩膀,並肩前行,繼續成為對方的精神伴侶。 明 非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