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培訓師資促融合教育 因材施教是教育核心,近年本澳融合生人數逐年上升,但參與融合教育的學校未能同步跟上。教青局指將全面檢視和規劃融合教育,提供硬體、軟體和教師培訓等支援,共推融合教育的發展。 融合教育提倡有特教需要學生在普通教學環境學習,融合生沒有智力障礙,具一定生活自理及學習能力,主要在生活適應、學習或人際溝通上需較多支援及輔助。隨着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重視和評估工作趨成熟,近年融合生數量持續上升,二三/二四學年融合生人數共二千六百二十七人,較上一學年增加二百四十六人,升幅近一成。 出生率高低起伏,雖近年出生率趨降,但上一個“龍B”、“馬B”衍生的嬰兒潮,導致適齡升中的人數大增,單單今學年升中學生已較上學年增加約千二人,學額需求殷切。如此“窄門”,早有小幼學校反映部分學生較難覓中學學額,尤其融合生近年升中困難不小。 政府推行融合教育近二十年,當局指參加融合教育的學校增至現時五十多所,仍不足夠,未來東區-2的八所學校均設融合教育。歸根究柢,目前未設融合教育的學校不在少數,一些學校對融合教育理念理解不深、缺乏有效實施策略、欠缺相關教師儲備,部分家長及社會對融合教育的接受度和參與度也有待提高,阻礙發展。 本澳出生率持續下探,可預見未來整體生源下跌,正好值此契機,大力推動融合教育,優化師資配置、教師培訓、支援措施及扭轉社會觀念等。尤其近年師資飽和、師範畢業生難就業,可通過培訓成為“影子老師”,即如影隨形般提供個別化教育服務,協助有特教需要的學生適應學習,提升融合教育的素質。 “零拒絕”是走向融合教育的下一步,宜加大資助及特教課程培訓,為學校創設加入融合教育的條件和資源,推動全澳學校設融合教育。同步以不同互動及宣教,讓社會認識融合教育的內涵,方能體現教育公平的社會價值,讓每名學生都找到屬於自身的成長路徑。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