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芬太尼在美泛濫原因 【本報綜合報道】據香港中通社、觀察者網十五日消息:一篇來自美國國際關係和政治雜誌《外交事務》,由諾貝爾獎得主參與撰寫、題為《絕望的流行病:美國的死亡危機會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嗎?》的文章解釋了“芬太尼在美國泛濫的原因”,正好為近日被美國政府鬧得熱哄哄的芬太尼問題作出解答。 藥企遊說規避監管 文章指出,二十世紀後期,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原本持續上升,但最近幾十年卻連續下降。這在美國工人階級中尤為顯著,自殺、藥物濫用成癮、酗酒致肝病等成為致死主因。伴隨着日益增長的絕望情緒,芬太尼等阿片類止痛藥愈發泛濫。 大規模的“海洛英合法化”雖引發了超高致死率,但製藥公司通過政治遊說,規避了政府的監管強化。如今,美國醫療服務市場上的三大主體(醫藥企業、醫療機構和保險機構)已構成“旨在增進醫療供給者財富”的隱性聯盟。他們具備強大的市場主導能力,並通過政商聯盟實現了變相壟斷和尋租,導致醫療價格不斷上升。 民眾陷入濫藥失業 文章亦提到,美國擁有世界最發達的醫療技術,但其獨有的醫療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對工人階級並不友好。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加劇了“低技能”人群失業,而醫保由企業承擔的現實,導致用工崗位進一步縮減,普通美國人陷入到藥物濫用和失業的泥潭之中。另一方面,伴隨家庭、社會、國家福利等傳統保障網絡的衰落,醫療供給者聯盟卻逐漸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底層美國人愈發弱勢。這意味着,以芬太尼為由打壓中國,可謂是特朗普轉移內部矛盾,向底層選民投餵的一粒止痛藥。 該文章的作者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安妮 · 凱斯,以及二○一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 · 迪頓。文章主要關注美歐的健康問題,但其折射的全球性的社會結構之變、醫療市場化等問題,也值得大眾關注。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