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內在小孩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着一個“內在小孩”。這個長不大的小孩,代表我們最本能、最自由的樣貌,也包含了我們童年殘留的受傷痕跡。帶着我們做正念練習時,導師請我們閉上眼,回想一件童年經歷的受傷。也許當時的傷口,就這麼隨着時間淡去了,但其實關於“我受傷了”這件事,從沒被好好處理過。 眼睛閉上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小學同學U。也許是因為最近媽媽提到她在街上偶遇U的媽媽。小學四年級常規調座位時,我抽到與U併桌相鄰的座位。當時,U是一個被同學排擠的對象。他比較安靜,成績不算好也不差,沒有惡習;就是一個不太起眼、普通的男生。但欺凌與排擠就是如此沒有理由。對我而言,我沒有任何理由要像別的同學一樣排擠我的鄰座。甚至因為他的處境,我更願意和他聊天、教他功課、成為他的朋友。事實上,我不認為自己做了甚麼特別到值得他媽媽日後感謝我的事。但在其他同學眼中,只因為我與他成為朋友,在直到六年級班主任介入之前,一年多的時間裡,我便也同時成為被排擠與嘲笑的對象。在那段時期,雖然我從沒想過為了“自保”而疏遠U ,而U的媽媽也當面感謝我與她的兒子交友,但每次在學校因為言語欺凌而感到受傷時,我都不禁懷疑自己當初是否不該親近、幫助一個被排擠的同學,我是否應該對他的困境視而不見。 在回憶的漩渦中,我聽到導師說,請現在的你給過去的小孩一個擁抱,默念一些想對他/她說的話。我在心裡默默對那個懷疑自己、懷疑善意的小女孩說:擇善固執很難。善意不一定會被善待,反而會被扭曲、被傷害。你已經很好了,所以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比起相信那些惡意,請你相信自己,並堅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波 本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