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市容 提升生活素質 近年遊澳者眾,部分獲活化的舊區及文化片區尤受歡迎,成旅客必到“打卡”點。舊區具魅力,皆因承載着豐富的文化記憶與城市脈絡。美中不足者,部分街巷過街天線雜亂、建築外牆殘破、空置地盤欠缺管理,衛生條件欠奉,國際旅遊城市形象大打折扣。 “第一印象很重要”,不僅適用於個人,每個國家每個城市也如是。澳門予人的整體印象是小而美,嬌小玲瓏,嶺南風韻,歐陸味濃,中西合璧,充滿魅力,關鍵在於現存文化肌理較完整的歷史城區,與人文情懷高度融合,形成美的基因。 現屆政府運作後,圍繞多個重大施政課題設立工作組,加強統籌協調,跨司跨部門集中力量攻堅。其中就包括了市容美化整潔工作組,由行政法務司司長牽頭,與四司相關範疇部門分工協作,暫時下設環境衛生、優化建築地盤圍封及管理、巡查及跟進機制等三個專責小組。由此可見,市容美化整潔,不只是搞社區清潔運動。 政府將美化整潔工作重心聚焦舊區,相信可針對性改善市容。在優化舊區閒置地盤方面,政府不妨開展全方位普查,建立詳細資料檔案,根據土地面積、區位、周邊環境等,科學制訂相應的美化方案。對於面積較大的區域,可考慮結合城市規劃,設置臨時停車場、體育健身場地等公共設施,回應民生需求,提升土地利用率。在美化過程中,更可融入澳門文化元素,增強城市文化氛圍。 一直以來,過街天線凌亂交織,為舊區一大頑疾。專責組宜推動訂定統一的管線入地或規範架設方案,對具備條件的區域,及時將電線、電纜等管線埋入地下,徹底消除“蜘蛛網”;暫無條件入地的區域,對架空線路集中梳理、捆綁和固定,長遠建立長效巡查機制,防止問題反彈。 政府更有必要持續完善由跨司跨部門組成的市容巡查通報平台,強化通報和跟進機制。未來在推進相關工作時,廣泛徵集地區組織、業界團體、基層民眾的意見和建議,積極互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讓澳門這座城市更加美麗及宜遊宜居 。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