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原力與住吉 山実里 ![]() 以聲音導航的城市漫遊 文化旅遊慢慢遊(下) 尼修斯 前文介紹了以渡輪串連島嶼的“跳島”式漫遊藝術節慶:日本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及香港的西貢海藝術節,它們以大型裝置藝術結合在地文化,吸引遊人帶着悠閒的旅行心情與藝術接觸,是文化旅遊的一大典範。可惜在澳門“要賭”比跳島容易,雖然鄰近海域不是沒有小島,但如果聯合珠海和橫琴一起搞,要兼顧過關再加陸路水路,趕來撲去,難言悠閒。跳島不成,跳區可以嗎?澳門過往有七個堂區,以澳門天主教教堂的堂區去命名,文化歷史味道滿滿。不過由於城市發展,澳門重新劃成了十八區,每個區的名字十分好記:北區一、北區二、東區一、氹仔北區一……等等,數字化的名字,在規劃時較方便,但在文化角度去看,便少了獨有的歷史味道。如以原有的七區名稱,策展出一個跳區的藝術節慶,似乎也具吸引力,不過要“跳”是有交通工具的,的士難等,巴士常滿,運作起來實屬難事。 文化旅遊與悠閒兩字掛鈎,但澳門面積細小,面對大量湧入的遊客,也面對如京都、威尼斯等旅遊熱點的兩難,又要生意好,又要遊人不爆煲。澳門實體面積不會突然變大,但如果“跳”的空間是真實與想像並存呢?這令我想起近年曾在澳門發生的兩個藝術項目:《冒險の書 窗林澳門》及《咖哩骨遊記2024 · 自助遊》。 日本藝術團隊偶然空耸在澳門考察了半年,寫成了《冒險の書 窗林澳門》,藝術家藤原力與住吉山実里策劃了四條路線,以中、日、英三語出版,它以閒適漫步為核心,參與者化身探險家,透過書中線索,穿梭澳門的街巷陌路,挖掘隱藏的歷史與文化記憶。四條路線分為不同難度,分別以塔石廣場、大三巴牌坊、媽閣廟、白鴿巢公園為起點。書中結合鴉片戰爭、日本基督徒流亡澳門等歷史事件,讓參與者在實地探索中更為投入。例如,參與者可能在大三巴牌坊附近被離魂者附身,追蹤澳葡時期的幽靈記憶。“離魂者”既是線索,也是參與者的化身,象徵澳門被遺忘的邊緣人物(如難民、勞工、衝突中的無名者)。參與者需透過觀察周遭環境,拼湊這些失落的記憶。這項目強調獨自一人探索,以強化參與者與環境的私密互動,感受環境劇場的沉浸感。它有別於傳統旅遊指南,將城市轉化為“一人劇場”,參與者透過書的指引,在現實場景中“演出”歷史片段。對遊客而言,該項目避開世遺打卡的常規路徑,轉向隱秘角落;對澳門居民而言,則可能重新發現熟悉街區的陌生維度。《窗林澳門》透過“遊戲化”探索,將澳門轉化為一座可閱讀的城市。正如策展人藤原力所述:“這是一場沒有觀眾的表演,每位探險家既是演員,也是編劇。” 《冒險の書 窗林澳門》以書本導航,《咖哩骨遊記2024 · 自助遊》則以聲音展開一場虛實交織的城市漫遊。它採用“耳機劇場”形式,觀眾需下載專屬App,跟隨GPS觸發的音頻指引,選擇外港或舊城的路線漫步。沿途虛構的景點,如矮人國古炮台、Selfie天橋與真實街景交融,讓參與者以想像力構建一座疑幻疑真的城。編導莫兆忠形容這是“偽旅行、偽歷史、真遊記”,旨在喚醒人們重新發現行走城市的意義。城市如劇場,他透過奇幻寓言,引導觀眾反思觀光與旅行的差異——前者按既定路線打卡,後者則是自我探索的過程。這場漫遊不僅是藝術體驗,更是邀請人們打破慣性,以好奇心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 對比文化旅遊在澳門漸變成大型演唱會的同義詞之時,這些藝術項目充滿創意,發掘不同的媒介和實體結合,形式現代化,激發參加者的想像力,對空間的要求有極大的彈性,可成為澳門小城發展文旅的好方向。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