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課 樂隊成員正在招手,邀請觀眾們動身登上舞台,一同投入音樂節奏共舞,然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減。新進場的觀眾即使想找位置坐下,也刻意與旁邊的陌生人保留了好幾個身位,要數此刻在塔石廣場內最熱情、最願意給予表演者回應的,便是身在角落處的外籍人士。 平日聚集在廣場上載歌載舞的人,大概是因為藝墟活動,所以暫時退到角落,沒有燈光,但歌舞依舊。舞台上的鼓點給了現場所有人拍子,隨着拍子有人可以輕輕搖晃身體,有人可以揮手,有人可以踏步,甚至可以如暴風般甩動頭髮,偏偏仍有許多人選擇靜止。 視線前方是兩個身穿校服的學生,每當音樂響起,手腳便有所回應,像是舞蹈。樂隊成員的邀請持續不斷,兩名學生交頭接耳,又各自環顧四周,最後還是沒有邁出那一步。此時舞台上歌聲正激昂,前排觀眾受到音樂感染也開始躍動,有人接受邀請登上舞台,有人接過話筒放聲高歌,亦有外籍人士離開角落,走進了燈光中。 一切如同馬蒂斯筆下的《生活的喜悅》,音樂與舞蹈或許本來就是一體的,兩者同時現身,便能使人愉悅、快樂。有別於印象派畫家把光影化為無數個彩色小點,馬蒂斯以大面積的純色色塊描畫事物的輪廓,直接,坦率。野獸的個性未必都是兇殘的,直率也可以是野獸的特點,被歸類到野獸派的馬蒂斯,以鮮艷大膽的顏色描畫生活的熱情,畫中人的肢體正在伸展,對於生活的想像也正被拓寬。 視線前方已不再是兩個身穿校服的學生,終於,她們跑到舞台前方,拋下顧慮,重拾青春氣息,肆意歌唱,起舞,像是野獸,也似山林間的野草,臉上揚起笑容,對活着有所期盼。大概熱情,也是生活的其中一節必修課。 林 格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