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接的高境界 足球賽多半要熬夜看,然而隨年紀增長,健康至上,看不了直播的我,只好隔天再看精華。網紅當道,足球直播也不一定聚焦在球賽本身了,有一類直播,觀眾只能看評述員評論比賽實況的樣子,點擊率則要視乎網紅的專業程度和個人魅力而定。我現在偶爾會在賽後,看這類直播的“精華”,專挑進球前後的片段,看看評述員的反應。他們會為自己愛隊的進球一躍而起、熱情歡呼,更有的尖叫連連、喜極而泣;失球後則非常失望,在鏡頭前極力克制憤怒、想罵髒話的情緒。對於某些戲劇性十足的球賽,評述員的反應,甚至跟球賽一樣好看、耐看。 觀察別人的反應,是人類的社交天性。電影,也總是透過人的反應,來推動劇情,揭露重要訊息。反應是下一個行動的基礎,有了對某事的反應,才能轉化為感受,並繼而以行動,推進劇情發展。很多人以為,只要把動作和說話剪在一起,就是一部電影。其實電影中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是看似可有可無的反應鏡頭。若我們看不見電影中角色的任何反應,所有劇情中的行動都變得生硬而缺乏說服力,也看不出角色的內心掙扎與轉折。比如說,一位學生祝賀班長考到全班最高分,當下班長流露出一絲驕傲自大的神情,但他隨即想到自己身為班長,應顯得謙虛,於是決定展現親切笑容,並說點場面話,說是自己運氣好,同學們幫了他很多。如鏡頭只展現說話者的畫面,觀眾就看不到他企圖隱藏起來的自滿表情,也就無法理解他性格中沒有表露出來的部分。 因此,剪接電影繞不開剪接反應,如何在對話或動作中適當地剪入某個反應,才能精準地表達出一場戲的重點,是需要反覆推敲的。沒有剪接痕跡的剪接,才是好的剪接,因為都把觀眾的情緒拿捏得十分準確,讓觀眾進入到角色的心坎裡,完全忘記自己觀看的,是被幕後操弄過的產品。 古 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