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文明具有普世或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 全球文明是人類的共識文明 一、作為人類文明的全球文明 人類是地球村中一個整體的類存在,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是這個類存在的組成部分。人類社會越是進步發展,人的類存在性就越強,越來越深入的全球化正是這種類存在的體現。雖然全球化進程跌宕起伏,有時甚至風高浪急,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文明的存在是多元的,多元文明在相互接觸、共處交融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碰撞衝突。換句話說,全球化必定是伴隨着文明衝突一步步展開,這是人類歷史的運動邏輯。在此過程中,體現為人類文明的全球文明是化解文明衝突、推動全球化建設的路徑與支撐。但全球文明不是統一文明,而是共識文明,其核心是包括普世價值的人類共同價值,它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價值形態,體現着人類文明共識。獲得這種共識是化解文明衝突、促進全球文明形成的唯一出路,其前提是接受多元、尊重包容、和而不同。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的文明衝突理論雖然提出了當代國際關係和政治的一個重要視點,但卻有鮮明的西方文化中心論思想,過多地強調了文明的差異和衝突,較少地關注到出於人類共性的文明共識。在人類文明走向全球文明過程中,文化傲慢和優越的意識形態是極其有害的。歷史早已證明:任何想以自身文明主導整個人類文明的嘗試不僅會落空,還會成為文明衝突的根源。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五千多年還能夠興盛不衰,恰恰是因為中華文明本身就是多元文明的構成,從一開始就有海納百川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二、文化與文明 文化是什麼?有關的認識和定義多種多樣,但一個基本的觀點是,文化是人類存在與發展過程中潛移默化逐步形成的習俗、傳統、認知和觀念,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世界觀,是一種有推動力和制動力的知識體系和思想傳統。這些文化元素反過來又作用於人類存在和發展。也就是說,它是影響和支配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認識方法和知識構成。任何一個社會、民族和國家,必然要有一種能夠說明其生活態度和精神世界的知識體系和思想傳統,這就是文化。人類的所有生產生活方式及物質產品,背後都有文化的作用。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文化是其精神的載體和標識。 文明是什麼?現在我們討論的文明,直接關聯着西方語言中的“civilization”。從歷史上看,中國的“文明”和西方的“civilization”觀念在上古文化軸心時期的差不多同時產生。在此應該指出的是,“文明”概念在中國源流久遠,並非一個外來語。總的來說,上古中國文化中講的“文明”與古、近代西方最初所講的“civitis”是大義相通的。不僅如此,中國上古“文明”的思想內涵某種程度上更加豐富。因為中國上古時說的“文明”不僅涉及人的行為與品行,而且還指向一種社會狀態或氣象,是一種社會理想,而西方的文明開始時多重個人或某個社會階層的行為方式。西方這種較單一的文明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逐步拓寬。西語“civilization”和中文“文明”的明確結合為一,是日本學者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發表之後。 文化與文明兩者之間的異同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起源和層面不同。文化是隨着人類社會誕生而逐步產生,它受種族、地理、氣候、語言、宗教、時代、生產和生活方式乃至特定環境影響,潛移默化、不動聲色、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形成,是一定文化主體內部之間相互認同的心理根據,並且作為一種自我標識而與其他文化區別開來。一般而言,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文化中所蘊含的積極的、正面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是人類彼此認同的主觀判斷,故高於不確定的文化。 廣義上講,文化與文明是相同的,因為產生於文化基礎上並被一定文化所孕育或成長的文明,一定與文化有內在和一致的思想與價值取向。但從狹義上講,文化與文明又是不同的,因為文化的認同是一個族群、民族或國家之內的事情,而文明的認同與接受則是超越了族群或民族或國家的事情,二者不在一個層面上。 第二,描述對象與範圍不同。文化通常指特定族群、民族、國家以及或大或小社會生活圈內自生的習慣、觀念、倫理、道德、宗教甚或法律等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與知識系統,具有獨立性、個別性、標識性和歸屬性。它要表明的是自身的存在特徵。所以,文化通常是民族國家相互區別的一個界標。 文明是在文化基礎上養成、發展和確認的,是後者在一定階段和程度上的確定化,而且是開放的,沒有民族國家的邊界。文明不僅具有自身的內容,還包括接受和認同的觀念、道德、法律和宗教等文化,它包括自生和他生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具有普遍性,是一種超越族群、民族和國家的認識對象。 第三,表現形式不同。文化表現在所有下意識的不自覺和有意識的自覺活動之中,包括語言、文字、行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人與人關係的處理中。它主要是潛移默化的習慣、觀念和意識存在。當然,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字、典章和制度的存在。 文明是確認和放大了的文化,它包括“價值觀念、社會和個人行為準則、宗教信仰、政治模式、行為方式、法律和制度體制等,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歷代人賦予了頭等重要的思維模式”。文明的核心是典章、制度和價值觀念,這與文化形成很明顯的對比。文明需要制度維繫,所以制度是文明的一個基本元素,尤其是法律制度。一個好的法律制度必定是文明的,而文明的法律制度才會支撐一個現代意義的法治國家。 第四,評價意義不同。文化有好壞之分,可以評價,不一定都是積極性評價,如中國和西方的酒文化、祭祀文化、飲食文化、衛生文化,以及人們經常說的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等。各有特點,但顯然有良俗和惡俗之分。 文明只是正面的,是已經獲得一般肯定的價值,文明是從文化中萃取的具有共識性和積極評價性的內容,因此沒有壞的文明。一般來說,文化的相對面是愚昧;文明的相對面是野蠻。一切國際條約或國家之間的協定,都必須建立在文明基礎上,文化在此不起什麼作用。也就是說,國家之間的關係是基於文明,與文化沒有直接關係,國際關係根本上是文明社會的關係,不是文化關係。 第五,認識論意義上的不同。文化是一種存在認同的標識,包括自我標識和異類標識,具有客觀性。文明則是確認和固定的文化內容,是一種評價標準,具有主觀性。文化是內向的,其主要意義是自身個別性的說明;而文明是外向的,其主要意義是相對於其他文化存在的共同性說明。如德國歷史學家斯賓格勒所說:“文化人類的精力是向內的,文明人類的精力是向外的”。 三、全球化與全球文明的邏 輯關聯 全球化之所以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世界性或人類社會話題,是因為我們如今面對着諸多歷史現實表明:人類生存已經不復是單一民族國家自身的事情,而是所有民族、國家和人群彼此相關、無法獨善其身的事情。人類生存交往和國際貿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一種全球關聯和網絡,尤其是科學技術的加速度發展,包括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運用、交通工具、生物基因工程以及外太空探索,同時整個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自然資源的消耗、外星球生命存在及其可能侵入的風險等,都使今天的人類社會生活生產關係極度密切和強化。現實是,今天的人類存在誰也離不開誰,這種大勢只能日益增強,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歷史大勢。 全球化這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必然帶來全球文明的問題,而且全球化一定要有全球文明的支撐和詮釋。理解全球文明,需要明確認識上述全球化的本質及其必然性。只有這樣,才能對全球化進程中發生的各種插曲和風波不那麼大驚小怪、悲一時,喜一時。 從邏輯上講,能否認同、構建一個全球文明,直接決定全球化進程的成與敗,全球文明是化解和減少文明衝突的最佳良方。但是,全球文明不應如亨廷頓所說是由西方文明來主導,而應該是在人類社會經歷了數千年沉澱形成的既有人類文明基礎上,通過人類共識構建的共識文明。沒有各個文明主體的平等對話、溝通、參與和共識,便不會產生全球文明。必須強調的是,全球文明絕不是統一文明,而是共識文明,是所有文明的公約數。任何文明都不能用自身文明去評價其他文明的存在,更不能自以為是地以力量去壓迫或征服其他文明,試圖幻想以自身單一文明主導或塑造未來全球文明的想法和努力,只能給人類帶來災難。 四、全球文明的特徵及其形 成路徑 全球文明的特徵可以有如下理解。第一,全球文明是所有人類文明社會認同和接受的,因而具有普遍性。第二,全球文明體現着人類文明的永恆價值(平等、尊重、和平)。第三,全球文明具有普世或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包括自由、正義、尊嚴、民主、法治、和而不同。第四,全球文明體現了人類理性的基本底線或黃金規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五,全球文明體現着人類道德制高點,具有人類道德的感召力,如博愛和與人為善等。 全球文明的形成無外乎以下路徑: 第一,地方性知識向世界性知識或普遍性知識的轉變。如前所述,全球文明是所有個別文明通過共識而形成的文明最高階段,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 第二,各個民族國家或個體文明相互之間的溝通、對話和交流互鑒。文化滋養孕育出文明,文明基於文化形成,所以文明必然帶有鮮明的自身文化特徵和根性。不同文明的共存和人與人之間的共存一樣,只能通過相互學習、吸納和交流互鑒相向發展。 第三,尊重和包容。無論哪一個文明,都必須堅守一個原則,即對自身文明以外的文明予以尊重和包容。承載不同文明的種族和民族,無論是白人、黑人,亞洲人、歐洲人,東方人、西方人,都必須相互尊重和包容,只有這樣才能共處,才能走向全球文明。 第四,人類道德體系的建設與感召。全球文明的制高點是人類道德體系建設。如前所述,全球文明的核心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而這種價值的精髓則是從所有文明存在中,凝練昇華的被人類普遍認同、奉行和維護的道德觀念或道德體系。因為只有這樣一種道德體系,才能使人類感覺到自身是人類,是有理性、有理想、不同於其他生物的類存在,進而能讓所有人類產生共情和認同,並因此具有精神上的感召力。 第五, 承認既有文明體系相對穩定和成熟及其不可否認的現實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礎上,明確文明之間不存在誰征服誰的問題,只有多大程度上理解、包容和共生。 五、結語:人類文明面臨的挑戰 今天的人類面臨着兩個方面的危險:首先,文明的自我毀滅。它體現為個別文明自毀和整體文明自毀。個別文明自毀是某一文明因其文化蛻變和文化傲慢而導致自身文化生命力衰竭、傳統斷裂、制度極端、路徑偏差所造成的文明進程緩滯、中斷、孤立直至崩潰。整體文明自毀是人類社會無限制追求物質發展和自我擴張,從而使自身在追求自身目的時反受其累,直至失去控制最終導致自我毀滅。就此而言,除了戰爭以外,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人工智能將把人類引向何方?問題很多,遐想空間很大。其次,星際文明的挑戰。越來越多的現象與研究表明,人類對自身存在的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星球乃至整個宇宙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在我們飛向宇宙太空的同時,或許宇宙中的其他文明也正在向我們飛來,一個星際文明時期遲早將到來。然而,人類未來命運如何畢竟還是把握在自己手中。這一方面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達成一個地球村人類的共識文明;另一方面也要看我們能否理性和有效地應對自然造化,尤其是星際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挑戰。 米 健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