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長恨歌》 白居易《長恨歌》敘事生動,條理分明。無論人物的形態抑或心態,描寫適切入微,栩栩動人。全詩佳句連篇,然而少用典,隸事只有“轉教小玉報雙成句”一處。沒有僻詞怪語,文字平簡易明,卻鬱然多采,讀來搖動性情,攪人懷抱,王國維譽為“壯采”。 《長恨歌》裏面傳誦千古的佳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固然難忘;結束前“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兩句更是無人不曉,是千多年來中國所有有情人的海誓山盟。然而,《長恨歌》行文的前後呼應,更是精彩,我們讀時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錯過了。 文學作品,尤其是篇幅較長的,前後呼應很重要。《長恨歌》在這方面是很好的典範。詩中段說到六軍不發,貴妃宛轉馬前死,詩人的描述:“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為甚麼要特寫貴妃的飾物?那是呼應前面描寫新承恩澤的貴妃:“雲鬢花顏金步搖”,這些金步搖、玉搔頭,當時幫助她贏得三千寵愛在一身,今日卻任棄塵埃,掩面不救,今昔炎涼之別,令人神傷。 明皇亂後回都,出走時“千乘萬騎西南行”,回來是“東望都門信馬歸”,方向一西一東,清楚不亂。描述明皇感受:“遲遲鐘鼓初長夜”,和前面“春宵苦短日高起”相互呼應。“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鴛鴦瓦冷霜華重”,秋草、落葉、霜花,都是秋景,回都後似乎只有秋天,和離京前:“春寒賜浴華清池”、“芙蓉帳裏度春宵”、“春從春遊夜專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全是春天,成強烈對比,這就是行文的前後呼應。 陳永明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