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女士 ![]() 余女士 冀推多元化家庭支援與友善措施 新手媽媽:打造更優質育兒環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近年生兒育女已成為社會熱議話題,近期政府對支持居民生育、養育方面,採取了更積極主動舉措,尤其是新增育兒津貼。有受訪新手媽媽認同這些措施有一定補助作用,期望未來能有更多元化的家庭支援與友善措施,打造更優質的育兒環境,讓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 育兒津貼僅幫補 生兒育女是人生一大課題,在生小朋友之前,父母會考慮哪些因素?早前政府宣佈首推育兒津貼,旨在減輕育兒負擔、鼓勵生育。二胎媽媽羅女士本以為只有數百元,對於每月可獲發放一千五百元津貼感到喜出望外,但津貼的多與少,便要視乎孩子的年齡狀況,例如初生兒的日常及醫療支出較大,到三歲後的教育支出等費用是“積少成多”,育兒津貼只能作為幫補性質,期望政府日後能因應社會情況與經濟情況調升金額或擴大受益年齡層。 丈夫支援很重要 羅女士同時享用過七十天及九十天產假日數,尤其感受到法定產假七十天的不足。有研究指出,初生兒三個月後便正式進入嬰兒階段,整體照顧上會較為穩定,新手媽媽亦會較為放心重投工作。她笑言,二胎媽媽更要時刻“打仗”兼顧。作為“神隊友”的另一半同樣擔任重要角色。 一胎媽媽余女士也認同有另一半的支援是十分重要,而現時男士侍產假只有五天,難以在坐月時幫忙照顧,無法投入其中。她建議可以研究增加產假及男士侍產假日數,讓私企及政府部門一視同仁。 心理健康需關注 余女士提到,新手媽媽的心理健康狀況亦需要關注。她憶起產假後重投工作的焦慮感及壓力很大,一方面是擔心小朋友的照顧、一方面是未能即時跟上工作進度,需要一段時間去調適,所幸未嚴重得出現產後憂鬱,“很多時候別人都會先關心初生兒,未有留意到媽媽的狀況,即使是醫療診所,也只有一張表格及簡單檢查。”認為家庭友善政策可以優待新手媽媽,建議可以從工時中抽出一小時額外時間,讓她們處理好家庭照顧及真正休息。 從女兒變成媽媽,今年是余女士的第一個母親節,回望自己年少時的反叛期,對於父母所說的辛苦未有太大感受,到自己成為孕婦、小朋友出世,才發現那份辛苦是很偉大。羅女士則希望子女在成長路上健康開心、相親相愛,同時建立起心理韌性,建立從挫折中學習的能力,相信都是父母對子女的首要願望。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