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為本 促社區嬗變 ——從夏寶龍考察看澳門社會治理新實踐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抵澳考察,既傳遞習近平主席對澳門同胞的深切關懷,也是對新一屆特區政府良好開局的肯定,更為特區政府踐行習主席視察澳門時提出的“四點希望”的治理目標注入新動能。在行政長官岑浩輝“革新謀發展、奮進開新局”的施政理念下,特區政府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正以民生區業態轉型為突破口,推動社區從傳統市井街巷向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社區轉型,讓基層民眾切實觸摸發展紅利,這既是對習主席“着力維護社會祥和穩定”囑託的實踐回應,更是破解澳門深層次矛盾的關鍵突破口。 社會穩定基石:織密民生保障網 北區作為澳門人口密度最高、基層群體最集中的區域,長期面臨公共設施陳舊、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特區政府以夏主任考察為契機,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使命感,將“社會祥和穩定”的抽象命題轉化為可量化的民生工程:通過“祐漢七棟樓群”重建計劃試點,首創“業主自願整合+政府規劃引導+公有企業市場運作”的三級聯動模式,既破解了長達二十年的都市更新僵局,更為二千五百五十六戶居民提供“原地升級”的安居路徑。同步推進的“北區步行系統優化工程”,將分散的街市、公園與社區服務中心串聯成十五分鐘便民生活圈,使社會治理的溫度滲透至街頭巷尾。 業態轉型密碼:激活社區造血機能 在鞏固傳統民生服務的基礎上,建議政府引入“社區服務綜合體”概念,通過對傳統街市等公共閒置空間改造,打造集社區食堂、技能培訓中心、小微企業孵化器於一體的服務平台。 通過租金減免、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本土文創品牌與傳統商戶共生發展,既保留區內如“三盞燈”和“義字街”市集的人文肌理,又可培育跨境電商直播基地等新業態,必將成為拉動草根就業的強勁引擎。 紅利共享機制:構建發展共同體 “獲得感”源自制度性保障,建議政府將北區升級優化計劃與社會保障體系深度捆綁。在公共房屋分配中設置“在地就業積分”制度,優先保障參與社區服務、技能提升的居民;建議推出“社區發展收益基金”,將政府土地出讓收益的一定比例專項用於長者醫療券擴容、在職家庭津貼提標等普惠政策。也建議政府借鑒内地“民生一碼通”經驗,打通“一戶通”與内地的銜接,實現社保、醫療、教育等民生服務的跨境無縫銜接,讓澳門居民同步享受大灣區優質資源。 治理現代化啟示:平衡傳承與創新 夏寶龍主任考察行程中,特別與各社團主要負責人座談,強調愛國愛澳社團要當好政策傳聲筒與民情收集器。這啟示社會治理需在堅守核心價值與創新方法論間找準平衡點:建議一方面通過“社諮委”等現有機制,將社區治理中的議題納入常態化協商;另一方面以“數字社區”技術構建基層三維治理模型,實現市政問題實時監測與資源精準投放,使傳統人文關懷與現代技術治理有機融合。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澳門尤其是北區空間有限,新興產業發展受限,所以中央政府才將橫琴劃出來作爲澳門發展的新空間。澳門的發展,政府是第一責任人,居民也是直接責任人。澳門居民尤其是年輕人,應該積極響應習主席的三點期許:登高望遠、海納百川、銳意進取。我們應該首先把目光投向橫琴,今天的橫琴就好像當年上海的浦東,未來一定是另一顆南海的璀璨明珠;甚至應該把目光投向大灣區、投向祖國發展大局、投向一帶一路、投向全球化的發展。 儘管目前有些國家在建關稅的高牆小院,但我相信隨着AI的發展、新能源的應用,世界其他地方低關稅甚至零關稅的擴展,部分國家的關稅高牆必將崩塌,全球化的浪潮依然不可阻擋。澳門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在協助祖國打破關稅壁壘方面應該更能發揮積極作用。 總之,站在“一國兩制”實踐的新起點,澳門特區政府牢固樹立危機意識,以民生區域轉型為支點,正探索出一條“社會穩定——業態升級——紅利共享”的螺旋式上升路徑。這種既守住煙火氣,又激發新動能的治理智慧,不僅為破解博彩業單一結構提供社會支撐,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更新提供“澳門方案”。當北區茶餐廳的晨間喧鬧與跨境電商園的鍵盤敲擊聲漸次和鳴,當松山步行徑鍛煉的人潮與橫琴花海長廊騎行的車隊遙相呼應,澳門居民正在親身驗證:真正的社會祥和,源於每個人都能在時代變革中找準發展的方向與幸福的坐標。 澳門學者同盟監事長 澳門理工大學教授 李 略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