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最後的晩餐》桌上的天竺鼠



圖三、懸於庫斯科主教堂內,一七五三年以 “庫斯科畫派”手法繪製的《最後的晚餐》油 畫,亮點是枱上主食“天竺鼠”。

圖四、Afonso de Albuquerque(亞豐素 · 雅布基)(摘自https://www.heritage-history.com)

圖二、秘魯武器廣場與庫斯科 主教堂一瞥

圖一、澳門海事博物館展示葡 國黑船模型

    《最後的晩餐》桌上的天竺鼠



    最近澳門葡文報章Hojemacau(《今

    日澳門》)刊登了兩篇文章,《新海上絲路與互聯互通的哲學視角》,主筆是澳門科學文化中心助理研究員兼協調員Ana Cristina Alves博士(注一)。內容描述海上絲路在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成為沿線國家互聯互通與經濟合作的紐帶,令這條古老的海上絲路煥發新的生命及光彩。由於文章內容較多,現輯錄文章開頭,描述海上絲路在不同的世紀發揮着不同的作用。



    不同時代海上絲路

    自公元前二世紀,兩條路線將漢朝與西方連接起來。南線和北線從長安向西延伸,北線穿過中亞、里海和黑海,南線通往地中海,經伊朗和伊拉克到達日內亞和威尼斯。在歷史上,古絲路分為四個時期:

    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六世紀,佛教傳播的鼎盛時期,伊斯蘭的出現;

    公元七世紀初至十世紀末,瓷器的傳播最高峰時期;

    公元十一世紀至十五世紀,隨着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在東亞的傳播,以及稅收貿易的鼎盛時期,出現沉船遺跡、一四○五至一四三一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廣州、馬六甲(馬來西亞)和加勒(斯里蘭卡)等多元文化社區的出現;

    十五至十九世紀中葉,以瓷器、辣椒和香料的交流為重,航線的全球化和天主教的傳播,並且擴展其他航海路線的主導地位。例如葡萄牙人開闢大西洋到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特別是好望角的航線。這條航線始於十五至十六世紀,從里斯本到印度、中國和日本,特別是長崎,甚至更遠的東帝汶。這是若望二世於一四八七年開始規劃的項目,並由曼努埃爾一世實施,華士古 · 達加馬指揮的艦隊於一四九八年五月十七日到達印度的卡特,而且遠至澳門,我們在一五五五年至一五五七年之間在當地定居。就如Eduardo Kol de Carvalho這樣的學者堅持一個論點,這條一五四三年以葡國黑船(Nau do Trato)開通的航線(注二)(圖一),確保了日本航線的安全。選擇澳門作為葡國新的海上絲綢之路所需的貿易基地,連接印度至日本的航道。“一五五七年因貿易誕生了澳門這塊領土,此乃葡萄牙人為支持貿易於中國沿海建立的基地(Carvalho 2018,77)。”(注三)

    西班牙人秘魯殖民

    綜合上述內容,十一世紀至十五世紀海上絲路對人類起着重要的作用。到了十五至十九世紀歐洲人掀起的地理大發現,這條航線成為更重要的探險及貿易通道,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牽動下,這個通道擴展到全世界。當葡萄牙人越過南非好望角,確定了從歐洲前往東方的航線;那邊廂,西班牙人也為了找尋香料而探尋東方航線時,除了意外發現了新大陸,還確定從歐洲向西前往南美與亞洲的航線。新的植物品種也沿着該航線,被帶到歐洲人和亞洲人的眼前,如花生、馬鈴薯、番薯、玉米、煙草、番茄、辣椒等。補充了這些地區的糧食,使人口數量不斷增加。

    然而,西班牙人卻從歐洲帶來幾乎滅絕印第安原住民的天花病毒,這種病毒間接協助西班牙人戰勝印第安人及迅速控制南美大陸。記得筆者居留在秘魯高原城市Cusco(庫斯科)的十多天,某天午飯後從市中心武器廣場的主教堂漫步往太陽神殿,目睹街道兩旁建着一幢幢富有西班牙色彩的建築物。原來西班牙人當年攻陷庫斯科後,實施鐵腕政策拆毀全城印加建築物,然後建立西班牙式的“新城”。這種強烈的殖民氣息在西班牙人建立的每間教堂更為濃烈,無論市中心的庫斯科主教堂(圖二)或金碧輝煌的太陽神殿等,都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神殿舊址。新的建築物建立在神殿基座,表示壓制印第安信仰。教堂內外俱是華麗的歐式設計,內牆上掛着“庫斯科畫派”所繪的天主教故事或西班牙人當年在南美的“功績”的油畫,令人感覺到當權者努力打造殖民化氛圍。

    在此略微提及“庫斯科畫派”,這是十六至十九世紀殖民時期的文化產物。西班牙人以宗教征服征服南美各國,為了推行宗教及西班牙式的文化教育,當局開辦一批學校。在庫斯科開設一間專門學習藝術的學校,教授以羅馬天主教藝術傳統手法為主,混合當地文化色彩繪畫藝術被稱為“庫斯科畫派”。這種畫風最鮮明的例子莫過於庫斯科主教堂內,一幅一七五三年秘魯畫家Marcos Zapata繪製的《最後的晚餐》油畫(圖三)。該畫令人注目是枱上的主菜,為當地人的主食“天竺鼠”。耶穌旁邊的聖母瑪利亞穿着印第安婦女服飾,暗示克查族的地球女神。

    這種畫風後來從庫斯科傳播到安第斯山脈其他城市,包括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當時的作品大部分留存在庫斯科,有一部分流傳在秘魯其他地區,如玻利維亞、巴西、美、英和西班牙等。

    中世紀的葡暹關係

    回頭再講正在全力開拓東方航線的葡萄牙人。隨着時間的推移,葡萄牙人經印度和斯里蘭卡後不斷向東推進。自孟加拉灣登上緬甸,然後再進入安達曼海邊,到達另一個瀰漫香料氣息的國家——暹羅(泰國)。

    一五一一年葡萄牙成為第一個與阿瑜陀耶王國(注四)聯繫的歐洲國家,海軍將領Afonso de Albuquerque(亞豐素 · 雅布基)(圖四)派遣Duarte Fernandes與泰國建立友好關係,成為泰國在歐洲主要的貿易伙伴。一五一二年雙方設立大使後,一五一四年亞豐素在印度果亞接見了暹羅的大使人員。

    葡、泰兩國建立關係之前,已有葡萄牙人留意暹羅這個國家。“第一個提到暹羅的葡人為álvaro Velho,他曾經陪伴華士古 · 達伽馬於一四九七至一四九八年首次前往印度。他從一名阿拉伯人Xarnaus處獲得有關暹羅國的資訊。阿拉伯人將暹羅的安息香和蘆薈帶到其他國家。而暹羅國王是一名基督徒,他的國家是一個基督教國家。葡人在暹羅那萊二世(一四九一~一五二九)統治時期開始接觸暹羅國”(注五)。也就是說,葡人接觸泰國的時間比建立外交關係所述的年份更早。

    (牽動東西方歷史的香料之路 · 二十四)



    注釋:

    一、Ana Cristina Alves里斯本大學文化、宗教、歷史和哲學博士,曾任澳門理工學院客座助理教授,並於澳門大學任教葡語和中葡翻譯。後在葡國任里斯本澳門科學文化中心、博物館葡中翻譯研究,並於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部轄下中心擔任教育培訓協調員。

    二、“葡國黑船(Nau do Trato)”為十六世紀行駛於果阿、澳門、馬六甲與日本長崎的巨型商業木船,該木船給上述城市豐厚的利潤。由於船體黑色,被稱為“黑船”。

    三、“Uma perspectiva filosófica sobre a nova rota marítima da seda e o princípio da conectividade”, Ana Cristina Alves, Hojemacau, 2 de Abril de 2025.

    四、阿瑜陀耶王國,該泰國王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打敗高棉帝國並征服大片土地。一七六七年亡於緬甸貢榜王朝。

    五、“Portugal na Tailandia”, P.Manuel Teixeira, Imprensa Nacional de Macau, 1983. P. 18 “Chegada dos Portugueses”.



    文、圖:陳力志



54

鮮花
96

握手
66

雷人
4

路過
86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