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之家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幢五層高樓房,地下是商舖,樓上是辦公室,毫不起眼,卻經常排着人龍,魚貫進內。原來它是很受歡迎的博物館——安妮之家。 安妮是個普通的猶太女孩,一九三九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因逃避希特勒納粹的歧視和虐待,舉家移居荷蘭。誰料,一九四○年德國侵佔荷蘭,對猶太人嚴加壓迫,逼令猶太人必須佩戴黃色襟章,禁止他們上學和工作,不准進入游泳池、網球場等運動場地,不能前往天主教堂禮拜,也不准與朋友在花園嬉戲……生活受到極大掣肘。 到了二次大戰爆發的一九四二年,安妮剛好十三歲,納粹軍開始大肆逮捕猶太人,送往集中營囚禁。安妮的父母不忍下一代受到虐待,於是把四名兒女藏匿在市中心一幢樓房的地下室倉庫,過着艱苦和隱蔽的生活。樓上辦公室的職員經常提供食物和飲品,給予接濟和幫助,消息暗自傳開,不斷有人加入藏匿,高峰期甚至逾二十人。大家在狹窄骯髒、暗無天日的環境中生活了兩年多。 一九四四年八月,藏匿地點被德軍發現,全部人被逮捕,連同知情人一起送往納粹集中營。營內囚禁了一千多人,環境極度惡劣,衛生極差,囚徒要工作,經常受到責罵和虐待。不到半年,小小年紀的安妮便因身體極度虛弱、疾病纏身去世。 一個同在集中營囚禁的記者在她的遺物中發現了一本日記,原來安妮在日記本中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在藏匿期間,每天衣不掩體、飢寒交迫、飲食差劣、睡不安穩、驚慌惶恐、提心吊膽的非人生活。這是納粹時代最詳盡的悲慘實錄,也是對德國納粹主義罪行的強烈控訴。 大戰結束,記者把日記印刷成書,全球發行。荷蘭政府把藏匿大樓闢作紀念館,保持原來場景,命名為安妮之家,招待市民和遊客參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爭帶來的災難和教訓應被銘記。 沈思恆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