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預防 提升托兒服務安全 為加強托兒所安全監管,社會工作局經聽取個人資料保護局意見,擬定托兒所攝錄計劃,預計今年第三季啟動。計劃在托兒所幼兒床區及活動區安裝監控系統,以客觀評估托兒所內的服務,並在需要時釐清幼兒發生事故的事實。社工局上月底曾向業界引介計劃,現繼續收集意見,歡迎業界於五月廿三日前以電郵提出建議。 托兒所攝錄計劃的提出,源於二○二三年一宗四個月大女嬰在托兒所死亡事件。由於事發區域未安裝閉路電視,事故真相難以釐清,引發社會不小反響。兩年過去了,社會工作局終在今年提出托兒所攝錄計劃。然而,監控設備的引入是否真的能夠徹底解決托兒所服務和安全問題? 托兒所安裝監控系統無疑是邁向安全監管的重要一步。支持意見認為,影像記錄能夠提供客觀證據,避免“各執一詞”。尤其嬰幼兒語言能力有限,旁人難以清晰事件眞相,監控畫面成為釐清責任的關鍵工具。監控系統的存在也可能產生威懾力,降低疏忽或虐待的風險。然而,亦有意見擔憂幼兒敏感影像遭不當使用甚至外洩,須在實施過程中嚴格規範監控系統的使用和管理。 監控有助“事後追責”,惟更重要的是“事前預防”。澳門現行托兒所規範仍沿用一九九九年訓令,保育員與幼兒比例為一比八至一比九,遠低於鄰近地區(如香港嬰兒班標準為一比三)。儘管社會工作局稱托兒所幼保人員與受托幼兒人數的比例平均約為一比六點三,嬰兒班平均約為一比三點八,但對比國際標準仍顯不足。疲勞的保育員面對哭鬧嬰兒時,難免增加疏忽風險,監控並不能改善這一結構性問題。 社會必須認識到,僅靠監控鏡頭是不夠的,背後更需要制度與人力的投資。政府應加速修訂過時的《托兒所運作規範》,強制提升保育員比例、擴大專業培訓,並建立透明的事故通報機制。唯有將“被動監控”轉變為“主動預防”,兩者結合,才能締造托兒所的安全環境,避免悲劇重演,讓家長真正安心。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